【集疏】皇侃云。學記云。君子如欲民成㆒㆑俗。其必由學乎。是明先學。後乃可政化㆒㆑民。故以爲政於學而也。
【朱注】凡二十四章。

子曰。爲スニセバ。譬ヘバ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ムカフガ也。

【集解】包咸曰。德者無爲猶北辰之不移。而衆星共之
【集疏】陸德明云。共求用反。鄭本作供俱勇反。
【案】德得也。心所得也。仁政出於仁心。民之服之。譬如衆星向北辰。而環繞之其德未至。其政雖善乎。民或不心服也。皇本包威作鄭玄。按德訓無爲。非鄭義也。今從邢本
【朱注】政之爲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㆒㆑正也。德之爲言得也。行道而有於心也。北辰北極。天之樞也。居其所動也。共向也。言衆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爲政以德。則無爲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程子曰。爲政以德。然後無爲。茫氏曰。爲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爲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處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服衆。

子曰。詩三百。

【集解】孔安國曰。篇之大数。
【集疏】皇侃云。詩有三百五篇。此學其全敷也。

一言以ヘバ

【集解】包咸曰。蔽猶當也。

邪。

【集解】
包咸曰。歸於正【集疏】邢昺(云。此詩之一言。魯頌駉篇文也。詩之爲體。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於正。故此句可以當㆒㆑之也。 【案】變風變雅。多淫奔暴虐之辭。若正者焉、然原詩人之思。常出於憂世傷俗之誠。故孔子断之曰。思無邪。作詩者既以此。學詩者亦當以此。五入大學之文

十五而志于學。是未十八入大學之期。先有志及㆒㆑之耳。翟灝云。此經自詩書文外。例用於字。今此獨變體爲于。疑屬乎字傳寫誤。漢石經。論衡作乎。皇侃云。古人年明一經。從十五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經之業。所以成立也。

四十ニシテ而不

【集解】孔安國曰。不疑惑也。:

五十ニシテ而知天命

【集解】孔安國曰。知天命之終始也。
【集疏】皇侃云。天命謂窮通之分也。謂天爲命者。言人稟天氣而生。得此窮通。皆由天所㆒㆑命也。天本無言。而云命者。假之言也。人年末五十。則猶有横企無㆒㆑厓。及五十始衰。則自審己分之可否也。孔注終始。即是分限所在也。

六十ニシテ而耳順

【集解】

鄭玄曰。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
【集疏】
皇侃云。順謂逆也。人年六十。識知廣博。凡厥萬事。不悉須觀見。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於耳。故曰。耳順也。故王弼云。耳順。言心識在聞前也。焦循云。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爲善也。順者不違也。舎己從人。故言入於耳。隱其惡。揚其善。無違也。學者自是其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之以貫之。故耳順也。謂微旨。此在惑知天命已然。不六十矣。

七十ニシテ而從㆒㆑スル。不ノリテ

【集解】馬融曰。矩法也。從心所㆒㆑欲。無法者

【集疏】物茂卿云。傳曰。七十貳膳。杖於國。不朝。不賓客之事。致政。唯衰麻爲喪。此雖先王養老之制。然老者所以受異數而自安者。爲其精神筋力皆衰故也。故老後放縦。人之常也。孔子七十。從心所㆒㆑欲。亦放縱耳。祇其不矩。所以爲聖人也。
【案】孔子以謙讓自持。人有己者。遜不敢當。此章既老之後。自述十五至七十之事。必不燿其德。以示諸人。後儒解此章。率過高妙。恐非孔子之意也。如焦循耳順之解。乃其尤者。晩近學者。益喜高妙之説。故特學而正之。使㆜後進知㆛好過高之弊。必至㆛於此㆙云。邢本於作于。今從皇本
【朱注】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爲之不厭矣。」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志矣。」於事物之所㆒㆑然。皆無疑。則知之明。而無守矣。」天命卽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一㆑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事矣。」聲入心通。無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從隨也。矩法度之器。所以爲㆒㆑方者也。随其心之所㆒㆑欲。而自不於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程子曰。孔子生而知者也、言亦由學而至。所以勉進後人也。立能自立於斯道也。不惑則無疑矣。知天命理盡性也。耳順所聞皆通。從心所㆒㆑欲不矩則不勉而中矣。又曰。孔子自言其進德之序此者。聖人未必然。但爲學者法。使之盈科而後進。成章而後逹耳。胡氏曰。聖人之敎亦多術。然其要使人不㆒㆑其本心而已。欲此心者。惟志乎聖人所示之學。循其序而進焉。至於一疵不存。萬理明盡之後。則其日用之間。本心榮然。隨意欲。莫至理。蓋心卽體。欲卽用。體卽道。用卽義。聲爲律。而身爲度矣。又日。聖人言此。一以示學者。當優游涵泳不㆒㆑等而進。二以示學者當日就月進。不㆒㆑半塗而廢也。愚謂。聖人知安行。固無積累之漸。然其心未嘗自謂己至㆒㆑此也。是其日用之間。必有獨覺其進而人不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學者以是爲則而自勉。非心實自聖。而姑爲是退託也。後凡言謙辭之屬。意皆放

孟懿子問

【集解】孔安國曰。魯大夫仲孫何忌也。懿諡也。

子曰。無。樊遲御タリ。子告曰。猛孫問於我。我對曰。無レト

【集解】鄭玄曰。恐猛孫不㆒㆑違之意。蔣於樊遲。故告之。樊遲弟子樊須也。
【集疏】皇侃伝。御御車也。謂樊遲時爲孔子㆖㆑車。

樊遲曰。何イヒゾ。子曰。生事フルニテシ。死葬ルニテシ。祭ルニテス

【集疏】皇侃伝。孟孫三家。僭濫違禮。故孔子以事須㆒㆑禮爲答也。此三事爲人子之大禮。故特舉之也。朱熹伝。夫子以懿子未達而不

19:問。恐下其失指。而以親之令上レ孝。故語  樊遲以發之。方觀旭云。就三家葬祭非禮之。檀弓云。三家視垣楹。葬僭禮之一端也。八佾篇。三家者以雍徹。祭僭禮之一端也。惟是懿子之父仲孫貜。春秋書其卒。在昭二十四年。史記弟子傳。樊遲少孔子三十歳。是貜卒時。子遲尚未生。今懿子問考時。有樊遲御。而夫子備告以生事葬祭者。懿子或尚有母在歟。

【朱注】孟懿子魯大夫。仲孫氏名何忌。無違謂於理。」樊遲孔子弟子。名須。御爲孔子車也。孟孫卽仲孫也。夫子以懿子未逹而不一レ問。恐其失指而以親之令上レ孝。故語樊遲以發之。」生事葬祭事親之始終具矣。禮卽理之節文也。人之事親。自始至終。一於禮而不苟。其尊親也至矣。是時三家僭禮。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語意渾然。又若專爲三家。所以爲聖人之言也。○胡氏曰。人之欲其親。心雖窮。而分則有限。得爲而不爲。與爲而爲一レ之。均於不考。所謂以禮者。爲其所爲者而已矣。

孟武伯問。子曰。父母ヲシテ唯其疾ヘシム

【集解】馬融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孫彘也。武諡也。言孝子不妄爲一レ非。唯有疾病。然後使父母憂一レ之耳。
【集疏】皇侃云。言人子欲常敬愼自居。不非法。横使父母憂也。若己身有疾。唯此一條。非人所一レ及。可尊者憂耳。唯其疾之憂也。
【案】父母之於子。所憂極多。少有湯火之慮。既長有淫逸之虞。子能愼其身。則父母安之。疾病之外。無復所一レ憂故曰唯其疾之憂。馬説極精。
【朱注】武伯懿子之子名彘。言父母愛子之心。無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爲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於不一レ謹矣。豈不以爲一レ孝乎。舊説。人子能使父母不其陷於不義上レ憂。而獨以其疾甲レ憂。乃可孝。亦通。

子游問

【集解】孔安國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

子曰。今之孝者。是ヘルオ。至ルマデ於犬馬。皆能有。不ズンバ。何タン乎。

【集解】包咸曰。犬以守禦。馬以代勞。皆養人者。一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不敬。則無以別。孟子

日。食而不愛。豚畜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集疏】毛奇齢云。今第以養為能事。若諭養。匪特子能一レ之。即犬馬皆能之也。彼所足者。獨敬耳。此是○注正説。若人養犬馬。此何妟説之不従者。或疑犬馬焉能養人。先仲氏日。養有二義。一是飲食。一是服待。曾子養曾暫。必有酒肉。此飲食也。若儀○既夕○。養者皆斎。文王世子。堅言疾則世子斎玄而養。此待疾也。世無疾○飲食。至檀弓事親左右就養。注作抶持。賞疑之。及君事一レ師。亦日就養。則未君就食于臣。師可往教。如近世延師供一レ膳者。然後知養之為奉待。非飲食也。故○康成注就養有一レ方。謂不官。而孔○達引春秋○○御○候以明之。謂鸑書○師○君車○○。而代御救君。謂之侵一レ官。此正譚養最親切處。

【案】+毛説是也。若為人養犬馬。不唯害。能字又不○焉
【朱注】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養謂飲食供奉也。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一レ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興犬馬何異。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一レ之也。

○胡氏日。世俗事親。能養足矣。押恩特愛。而不其斬流於不敬則非小失也。子遊聖門高弟。末必至此一レ。聖人直恐其愛踰於敬。故以是深警發之也。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集解】包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
【集疏】朱憙云。考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気。有和気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捥容。故事親之際。○色為難耳

レバ事,弟子服其勞レバ酒食,先生

【集解】馬融曰:“先生,謂父兄。饌,飲食也。

”曾テ是ヲ以テ為セルレ孝ト乎?

【集解】馬融曰。孔子喻子夏日,服勞先食。汝謂此為孝乎。未孝也。承順父母顏色。乃為孝也。”
【集疏】王弼云。問同而答異者。或攻其短。或矯其時失。或成其志。或説其行。皇呪云。 唯呼師奚先生。謂資奚弟子。此言弟子。以封先生。則似子弟封父兄也。而注謂先生父兄者。其有二意焉。一則槪云問考是事親之目。二則槪禫先生父兄。欲三事同。師親情等也。刑○云。曾猶則也。翟灝云。曾如字者乃也。其變音讀層者經也。經是以爲孝恐於文義順。
【案】色難。包朱二説皆通。而包注稍優。經不言二子弟一。而云弟子。則先生謂師審矣。包爲父兄者。猶父老。乃先生長者之稱。非親父親兄也。曾訓乃爲是。皇訓嘗。邢訓則。皆非也。言弟子服勞。先生饌。此即弟子事先生之道而已。汝乃是以爲孝乎。前章擧犬馬養一レ人。此章述弟子事先生之法。皆所以明今所謂孝非眞孝也。
【朱注】色難謂親之際。惟色爲一レ難也。食飯也。先生父兄也。饌飮食之也。曾猶嘗也。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爲難耳。服勞奉養。未孝也。舊説。承順父母之色難。亦通。○程子曰。告懿子衆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憂之事。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温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一レ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シテナルガ

【集解】孔安國曰。回弟子也。姓顔。名回。字子淵。魯人也。不違者。無問於孔子之言。黙而識之如愚者也。
【集疏】翟灝云。論語集注孝證曰。張師曾校張達善點本。謂吾與回言終日。自集注取李氏之説。始讀爲句絶。前此儒先亦以吾與回言句。按李文公集答王載言書。引子曰吾與回言。不及下文

退イテ而省レバ其私。亦足レリ以發スルニ回也ナラ

【集解】孔安國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繹道義。發明大體。知其不一レ愚也。
【案】此顔子始學於孔子。孔子歎其鋭敏而稱之也。若孔子熟知顔子之後。必不故爲此抑揚語
以讚上レ之。或以爲論顔子終身之業。非此章之旨也。
【朱注】回孔子弟子。姓顔字子淵。不違者。意不相背。有聴受而無問難也。私謂燕居獨處。非進見請問之時。發謂明所言之理。愚聞之師曰。顔子深潛純粹。其於聖人體叚已具。其聞夫子之言。黙識心融。觸處洞然。自有條理。故終日言。但見其不違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則見㆘其日用動靜語默之閒。皆足以發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無㆖疑。然後知其不愚也。

子曰。視㆓其所㆒㆑モチフル

【集解】何妟曰。以用也。言視其所行用
【集疏】皇侃云。若欲㆑知㆓彼人行㆒。當㆘先視㆗其卽日所㆓行用㆒之事㆖也。

其所㆒㆑

【集解】何妟曰。由經也言觀其所經從
【集疏】皇侃云。由者經歷也。又次觀㆘彼人從來所經歷處之故事㆖也。

ミレバ其所㆒㆑ズル。人焉イヅクンゾカクサンヤ哉。人焉廋哉。

【集解】孔安國曰廋匿也。言觀人終始。安所其情
【集疏】皇侃云。視直視也。觀廣瞻也。察沈吟用心忖度之也。即日所用易見故云視。而從來經歷處此即為難故言觀。情性所安最為深隱故云察也。」
【案】太戴禮文王官人考其所㆒㆑爲觀其所㆒㆑由察其所安。集注訓以爲爲蓋本此。義亦可通矣。至由爲意之所從來。則大有然者焉此章聖人示人之法。必就其所㆒㆑見而敎之。故古注釋以由。皆以行事而言之。安雖情。然安之與安。見於色於辭。此之意中所思念。亦易見也。若毎事欲意之所從來。必至於逆㆒㆑詐憶不信。其不可也必矣。
【朱注】以爲也爲善者爲君子。爲惡者爲小人。」觀比視爲詳矣。由從也。事雖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善焉。則亦不君子矣。或曰。由行也。謂所以行其所㆒㆑爲者也。」察則亦加詳矣。安所樂也。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於是。則亦僞耳豈能久而不變哉。」焉何也。廋匿也。重言以深明之。○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如聖人也。

子曰。溫タヅネテフルキヲ而知キヲ。可以爲㆒㆑矣。

【集解】何晏曰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爲人師矣。
【集疏】皇侃云。溫溫燖也。劉逢祿云。故古也。六經皆述古昔先王者也。知新謂其大義。以斟酌後世之制作。漢初經師皆是也。
【案】故典故故事之謂先王政敎載簡策。不必訓㆒㆑古。何訓溫爲尋。亦是溫燖之義。謂

23頁究之

【朱注】溫尋繹也。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毎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爲人師。若夫記問之學。則無於心。而所知有限。故學記譏其不一レ以爲人師。正興比意互相發也。

子曰。君子ナラ

【集解】包間咸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施也。
【集疏】物茂卿云。學記曰。鼓無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大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一レ於本矣。不器見于此。大抵學以成器。器以性殊。故喩以切磋琢磨。故用人之道。器使之。君子者長民之德。所以用一レ器者也。故曰。不器。器者百官也。君子者。君興卿也。譬三諸良醫用藥。良匠用椎鑿。藥興椎鑿者器也。醫匠者君子也。故知包咸所謂無施者非矣。
【案】器之君子。卽秦誓斷斷兮無佗技之人。此章主德而言之。而包以才解之。所以錯也。物說得之。
【朱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相通。成德之士。體無具。故用無周。非特爲一材一藝一而已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其シカルノチニ之。

【集解】孔安國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一レ周也。
【集疏】翟灝云。夢溪筆談曰。先行當句。其言自當後也。
【案】先行句是也。其言而從之。興而後其言從一レ之同。古人有此倒裝法。僖公二十九年左氏傳。既敗。王使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孫伯曰。得臣將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將以爲一レ戮。及連穀而死。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及宣十二年。士渥濁引此事。以諫晉侯。則曰。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也。史記蘇秦傳。說趙肅侯。曰天下卿相人臣。及布

25頁

怠。

【朱注】諸心。故昏而無得。不其事

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學也。

子曰。攻テサムルハ乎異端アル

【集解】何晏曰。攻治也。善道有統。故殊途而同歸。異端不歸也。
【集疏】皇侃云。攻治也。古人謂學爲治。故書史載人専經學問者。皆云治某書。治某經也。異端謂雜書也。統本也。謂皆以善道爲本也。殊途謂詩書禮樂。爲敎之途不同也。同歸雖明各異。而同歸於善道也。阮元云。高麗本已矣字。是也。
【案】攻爲攻伐。訓已爲止。見於任昉王文憲集序。孫奕示兒篇。謂孟子距楊墨。後儒多從之。然一部論語。未闙異之言。竊謂此異端。皍子夏所謂小道。亦必有觀者焉。故人或學之。然致遠恐泥。若旁治之。心有分。而不深造於聖人之道。於事又有達。

正足以招害而已矣。子張篇簄子夏之言。蓋述夫子此語也。皇本已矣字。 范氏曰。攻専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別爲。如楊墨是也。其率於無父無君。専治而欲之。爲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楊墨。尤爲理。所以其害爲尤甚。學者當淫聲美色煮以遠之。不爾則駸駸然入於其中矣。

子曰。誨テシヘンルチ

【集解】孔安國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

ルハ之爲ルトレ之。不ルハズトレ知。是也。

【集疏】皇侃云。子路有人性。好以知爲知也。孔子將之。故先呼其名也。
【案】如下子路使門人爲臣及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爲學。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子其正之類上。皆子路以知爲知之事也。苟以知爲知。不三唯害於事。學又因以不進。故孔子特抑之。

25頁

26頁

【朱注】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子路好勇。蓋有下强二其所一レ不知以爲知者上。故夫子告之曰。我敎女以之之道乎。担所知者則以爲知。所知者則以爲知。如此則强二或不一能二盡知一。而無二自欺蔽一。亦不害二其爲一知矣。

況由此而求之。又有知之理乎。 子張學モトムルヲ祿 ヲ


26頁 27頁   民服(  ス)。

 包減曰。錯置也。擧ニ之人一用之。癈ニ置邪柱之人一。則民服其上。邪柱之人。則民服其上。   擧ゲテ錯直一也。則民不陸德明云。鄭本錯作措。朱纛云。哀公名蔣。凡君間皆禌二孔子對曰一。尊君也。孫繼和云。擧直而加二諸柱之上一。則民不レ服。擧柱而加二諸直之上一。則民不レ服。物茂卿云。諸之乎也。枉興曲不レ同。枉者材之反張者也。直者材之艮者也。蓄以積材之道一爲喩。以直者置於枉爲喩。積材之道。者置於枉者之上。則枉者爲直者壓。而自直矣。故他日語樊遅。曰能使枉者直。直謂材之良者。故喩諸善也仁也。枉謂材之不良者。故喩諸悪也不仁也。枉直。喩也。故富不拘字犠。劉逢禄云。擧正直之人。措之枉曲之上一。貴二敎化一也。  此章参二之樊遅問知之章一。錯爲二加置一甚明。如二包注一。諸字不通。非。   哀公魯君。名蔣。凡君問皆稱二孔子對曰一者尊君也。捨置也。諸衆也。程子曰。擧錯レ 義則人必服。○謝氏曰。好レ直而惡枉。天下之至情也。順之則服。逆之則去。   必然之理也。然域無二道以照之。則以直為枉。以枉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   貴窮理也。 季康子問。使ルニハヲシテ忠以。如何。   孔安國曰。魯郷季孫肥。康諡。  子曰。臨ムニ之以セバ敬。   包減曰。莊嚴也。君臨民以嚴。則民敬二其上一。  孝慈則忠。   包減曰。君能上孝於親。下慈於民。則民忠矣。  擧レ而教フレバニ不能一。則勧マン。包減曰。擧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則民勤勉。   季康子問。而包以君言之者。蓋謂上之所行。民観而化。非卿大夫所敢富。   孔子欲使康子以此輔其君。故以君言之耳。然康子執魯國之政。使之行此敷事。   其民末必不観感。而其所以事君。亦正在此告之。不必如包説也。   中心為忠。上孝於親。下慈於民。非下盡ニ中心之誠者不能。上既能盡中心之誠一。   故下化之亦忠矣。皇本敬上。倶有民字一。

27頁 28頁 今從邢本(  )

【朱注】李康子。魯大夫。李孫子。名肥。莊謂二容貌端嚴也臨民以莊。則民敬於己。孝於親於衆。則民忠於己。善者擧之。而不能者敎之。則民有勸。而樂於爲一レ善。○張敬夫日。此皆在我所當爲。非下爲使民敬忠以勸而爲上レ之也。然能如是。則其應蓋有然而然者矣。

或謂孔子。日子奚ナンゾルト

【集解】包咸日。或人以爲居位乃是爲政。

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スト於有一レルニ政。是亦爲也。奚ステ

【集解】包咸日。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辭。友于兄弟。善於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與政同。
【集疏】陸德明云。于如字。一本作孝乎。奚其爲政也。一本無一爲字。毛奇齡云。咸疑孝乎惟孝不解。閻濳丘云。此與禮云禮乎禮。漢語肆乎其肆。韓愈文醇乎其醇相同。言孝之至也。故日。美大孝之辭。
【案】爲猶行也。其爲如字。孝乎惟孝。逸書也。梅賾本采惟孝以下。以入君陳篇。後儒過信之。以孝乎句。非也。施移也。孝悌之行施及於有政。則雖家居不一レ仕。亦是行政也。何必爲出仕行一レ政乎。邢本亦爲政下無也字。今從皇本。白虎通後漢書孝子傳引此文。亦有也字
【朱注】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一レ政也。」書周書君陳篇。書云孝乎者。言書之言孝如一レ此也。善兄弟友。書言君陳能孝於親。友於兄弟。又能推廣此心。以爲一家之政。孔子引之。言如此則是亦爲政矣。何必居位乃爲政乎。蓋孔子之不仕。有以語或人。故託此以告之。要之至理亦不是。

子曰。人ニシテ而無クバ信。不其可一ナルヲ也。

【集解】孔安國日。言人而無信。其餘終無可。

大車無ゲイ。小車無クンバゲツ。其ヤラン哉。

【集解】包咸日。大車牛車。輗者轅端横木。以縛軛。小車駟馬車。軏者轅端上曲鉤衡。
【集疏】皇侃云。此爲信設

29頁 也。言人以信得立。如大小之車。由於輗軏以得行也。若車無輗軏。則車何以得行哉。如人而無信。則何以得立哉。端頭也。古作牛車二轅。不卽時車。但轅頭安枙。與今異也。卽時車枙用曲木。駕於牛脰。仍縛枙兩頭。著兩轅。古時則先取一橫木。縛著兩轅頭。又別取曲木枙。縛著横木。以駕牛脰也。卽時一馬牽車枙猶如此也。衡横也。四馬之車。唯中央有一轅。轅頭曲向上。此拘駐於横。名此曲者軏也。所以頭拘此横者。轅駕四馬。故先横一木於轅頭。而縛枙著此横。此横既爲四馬所一レ載。恐其不一レ堅。故特置曲枙軏裏。使之不一レ脱也。猶卽時龍旂車。轅端爲龍置横。在龍頭上曲處也。鄭玄云。輗穿轅端之。軏因轅端之。邢 云。轅從軫以前。稍曲而上。至衡。則居衡之上。而嚮下鉤之。衡則横居輈下。是轅端上曲鉤衡者名軏也。

【案】輗穿轅端之者。横穿兩轅頭將盡處。貫輗兩端於兩轅穿中。以固之。牛車重載。恐其脱也。軏因轅端之者。卽邢疏所云。轅上曲至衡。則居衡之上。而嚮下鉤之是也。小車亦有軛。軛卽枙。又名鳥喙。上合而下開。状如鳥開口喙一レ物。縛之衡。以開處馬頸。故名枙。與轅端鉤衡者自別。衡長六尺六寸但容二服馬。其驂則別以靷牽之。餘皇疏大低得之。
【朱注】大車謂平地任載之車。輗轅端横木縛軛以駕牛者。小車謂田車兵車乗車。軏轅端上曲。鉤衡以駕馬者。車無此二者。則不以行。人而無信。亦猶是也。

子張問。十世可レ

【集解】孔安國曰。文質禮變。
【集疏】陸德明云。一本作知乎。鄭本作知。

子曰。殷因ヨリ於夏。所損益スル也。周因レリ於殷。所損益スル也。

【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文質三統

アラバ。雖百世亦可也。

【集解】馬融曰。物類相召。世數相生。其變有常。故可預知
【集疏】皇侃云。從今以後。假令或有周而王者。王王相承。至於百世。亦可

31頁

乎商。所謂天地之常經也。若乃制度文爲。或太過則當損。或不足則當益。益之損之。與時宜之。而所因者不壞。是古今之通義也。因往推來。雖百世之遠。不此而已矣。

子曰。非ズシテ二其鬼一而祭ルハ。諂也。

【集解】鄭玄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謟求福。

ルハ爲。無勇也。

【集解】孔安國曰。義所爲。而不爲。是無勇。
【集疏】陳櫟云。此章欲下人不干鬼之不知。而惟用中力干人道之所上レ爲。他日語樊遲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亦以鬼神義而言。
【朱注】其鬼。謂其所祭之鬼。謟求媚也。」知而不爲。是無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