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説/述而第七
page.58
- 者亦衣レ帛食一レ肉也。顧其養有レ所レ不レ贍爾。此病二其施之不一レ博也。濟衆者。豈非二聖人之所一レ欲。然治不レ過二九州一。聖人非レ不レ欲二四海之外亦兼濟一也。顧其治有レ所レ不レ及爾。此病二其濟之不一レ衆也。推レ此以求。脩レ己以安二百姓一。則爲レ病可レ知。苟以二吾治已足一。則便不二是聖人一。呂氏曰。子貢有レ志二於仁一。徒事二高遠一。未レ知二其方一。孔子敎以二於レ己取一レ之。庶二近而可一レ入。是乃爲レ仁之方。雖二博施濟衆一。亦由レ此進。
述而第七
- 集疏
- 邢昺云。此篇皆明二孔子之志行一也。以下前篇論二賢人君子及仁者之徳行一。成レ徳有上レ漸。故以二聖人一次レ之。
- 朱注
- 此篇多記二聖人謙レ己誨レ人之辭。及其容貌行事之實一。凡三十七章。
子曰。述ベテ而不レ作ラ。信ジテ而好レ古。竊ニ比二於我ガ老彭ニ一。
- 集解
- 包咸曰。老彭殷賢大夫。好述二古事一。我若二老彭一。但述レ之耳。
- 集疏
- 皇侃云。述者傳二舊章一也。作者新制二作禮樂一也。夫得レ制二禮樂一者。必須二徳位兼並一。徳爲二聖人一。尊爲二天子一者也。孔子是有レ徳無レ位。故述而不レ作也。老彭亦有レ徳無レ位。但述而不レ作。信而好レ古。孔子欲二自比一レ之。而謙不二敢灼然一。故曰二竊比一也。朱熹云。我親レ之之辭。物茂卿云。大戴禮虞戴徳篇。子曰。丘於レ君唯無レ言。言必盡。於二佗人一則否。公曰。敎二佗人一則如何。子曰。否。丘則不レ能。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敎二大夫一。官之敎レ士。技之敎二庶人一。揚則抑。抑則揚。綴以二徳行一。不二任以一レ言。以レ此觀レ之。老彭古之善敎レ人者也。而孔子以二敎學一爲事。故以自比レ之也。文王世子。凡學春釋二奠于其先師一。秋冬亦如レ之。鄭注。若下漢禮有二高堂生一。樂有二制氏一。詩有二毛公一。書有中状生上。億可二以爲一レ之也。又曰。凡釋奠者。必有レ合也。有二國故一則否。鄭注。國無二先聖先師一。則所二釋奠一者。與二鄰國合一也。按。彭城近レ魯。則魯必祀二老彭一爲二先師一。故孔子竊以尊レ之。我以親レ之也。
- 案
- 邢云。以下前篇論二賢人君子及仁者徳行一。成レ徳有上レ漸。故以二聖人一次レ之。是也。但前篇有下悼二賢人君子之不遇一之意上。孔子有レ徳。而不レ徳レ位。不レ能レ行二道於天下一。僅以二祖述一自終。此篇以二此章一居レ首。亦猶二前篇之意一也。凡一部論語。次レ篇第レ章。皆有二微意一。學者詳レ之。物云。魯必祀二老彭一爲二
page.59
- 先師一。理或有レ之。然旣竊比以尊レ之。則不レ妨二稱レ我以親一レ之。不下必取二無レ稽之事一以實上レ之也。
- 朱注
- 述傳レ舊而已。作則創始也。故作非二聖人一不能。而述則賢者可レ及。竊比尊レ之之辭。我親レ之之辭。老彭商賢大夫。見二大戴禮一。蓋信レ古而傳述者也。孔子刪二詩書一。定二禮樂一。贊二周易一。脩二春秋一。皆傳二先王之舊一。而未二嘗有一レ所レ作也。故其自言如レ此。蓋不丁惟不丙敢當乙作者之聖甲。而亦不下敢顯然自附中於古之賢人上。蓋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三自知二其辭之謙一也。然當二是時一。作者略備。夫子蓋集二羣聖之大成一。而折二衷之一。其事雖レ述。而功則倍二於作一矣。此又不レ可レ不レ知也。
子曰。默シテ而識ルシレ之ヲ。學ンデ而不レ厭ハ。誨ヘテレ人ヲ不レ倦マ。何ゾ有ラン二於我ニ一哉。
- 集解
- 鄭玄曰。無二是行一。於レ我。我獨有レ之。
- 集疏
- 皇侃云。云人無下有二是行一者上。言天下人皆無二此三行一也。云於レ我我獨有レ之也。釋二於レ我哉一也。言由二我獨有一レ之。故天下貴レ有二於我一也。毛奇齡云。近人有下以二何有一訓レ不レ難者上。如下子言乙於レ從レ政乎何有。能以二禮讓一為レ國乎何有甲。孟子於レ答レ是也何有類上。但可レ謂二云爾一。為二公西華一説。學不レ厭。教不レ倦。為二子貢一説。皆答詞也。今無レ故而忽自誇。又無二是理一劉台拱云。第七篇所レ記。多二夫子自道之辭一。述而不レ作。信而好レ古。自道也。默而識レ之。學而不レ厭。誨レ人不レ倦。亦自道也。此二章語勢一例。何有二於我一。何所レ有二於我一也。時人推二尊夫子一。以為二道德高深不一レ可二窺測一。故夫子自言。我之為レ人。不レ過レ如レ是而已矣。有三何二道德於我一哉。出則事二公卿一。入則事二父兄一。喪事不二敢不一レ勉。不レ為二酒困一。何二有於我一哉。語意亦如レ此。朱注解三何二有於我一。為三何者能有二於我一。此説用二劉原父一。似二亦可一レ通。然夫子以二不レ厭不一レ倦自居。與二門弟子一言レ之屢矣。至レ是又辭而不レ居。何也。喪事不二敢不一レ勉。猶レ曰三有レ所レ不レ足不二敢不一レ勉。承當之辭。非二遜謝之辭一。聖人之言。遠如レ天。近如レ地。語二其遠一。不レ可レ及也。語二其近一。亦不レ可レ謙也。語默之宜。醉飽之節。曰レ非二我所一レ能。其可乎。學者詳レ之。
- 案
- 默而記二識之一。所三以蓄二其德一也。否則道聽塗説。所レ謂口耳之學耳。何二有於我一。劉説盡レ之矣。仁齋亦嘗有レ見二於此一。而其説未レ盡。故今収二劉説一。毛引二近人説一。以二何有一為二不レ難之義一。得二於辭一。
page.60
- 而未レ通二於意一。故疑二其忽自誇一。蓋不レ難卽易。易卽輕。於レ從レ政乎何有。能以二禮讓一爲レ國乎何有。皆易レ之之辭。何二有於我一。自輕二其身一之辭。意雖二微異一。其義自通也。何晏注二於レ從レ政乎何有一。曰。言不レ難也。是釋二何有一爲レ不レ難。不レ剏二於近人一。然何至レ此。取二鄭注一。則亦不レ能下融二會彼此一而通中其義上也。鄭注不レ可レ通。據二皇疏一。原作二人無一レ有二是行一。今本脱二人字有字一耳。
- 朱注
- 識記也。默識謂三不レ言而存二諸心一也。一説識知也。不レ言而心解也。前説近レ是。何有二於我一。言何者能有二於我一也。三者已非二聖人之極至一。而猶不二敢當一。則縑而又縑之辭也。
子曰。徳之不ルレ脩マラ。學之不ルレ講ゼ。聞キテレ義ヲ不レ能レ徙ル。不善不ルハレ能レ改ムル。是レ吾憂也。
- 集解
- 孔安國曰。夫子常以二此四者一爲レ憂。
- 集疏
- 皇侃云。孔子自謂也。言孔子恒憂二世人不一レ爲二上四事一也。邢昺云。學須二講習一。
- 案
- 此篇所レ載。多二縑虚之辭一。注謂二夫子自以爲一レ憂。於レ義爲レ長。
- 朱注
- 尹氏曰。徳必脩而後成。學必講而後明。見レ善能徙。改レ過不レ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荀未レ能レ之。聖人猶憂。況學者乎。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集解
- 馬融曰。申申夭夭。和舒之貌。
- 集疏
- 皇侃云。燕居者退レ朝而居也。申申者心和也。夭夭者貌舒也。鄕黨云。居不レ容。故當二燕居時一。所二以心和而貌舒一也。又云。申申心申暢。故和也。貌舒緩。故夭夭也。詩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卽美舒貌。
- 朱注
- 燕居間暇無事之時。楊氏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〇程子曰。此弟子善形二容聖人一處也。爲二申申字説不一レ盡。故更著二夭夭字一。今人燕居之時。不二怠惰放肆一。必太嚴厲。嚴厲時。著二此四字一不レ得。怠惰放肆時。亦著二此四字一不レ得。唯聖人便自有二中和之氣一。
子曰。甚シキ矣吾ガ衰ヘタル也。久シキ矣吾不三復タ夢ニ見二周公ヲ一。
- 集解
- 孔安國曰。孔子衰老。不三復夢見二周公一。明盛時夢
page.61
- 見二周公一。欲レ行二其道一也。
- 集疏
- 陸徳明云。本或無二復字一。非。臧琳云。據二陸氏所レ見本一。知經無二復字一。乃後人援レ注所レ增。以四經云三久矣吾不二夢見一。先時曾夢見。故注云。不二復夢見一。復字正釋二久矣字一。陸氏反以レ無二復字一爲レ非。不レ審之甚。倅頣煊云。
- 案
- 文選劉琨重贈二盧諶一詩。吾衰久矣夫。何其不レ夢レ周。劉所レ見本。亦當レ無二復字一。案孔子盛時。屢夢二周公一。故云。不二復夢見一。不二復夢見一既久。故云。久矣。經有二復字一。感慨更深。故陸以レ無二復字一。爲レ非也。詩限二字數一。既言二何其不一レ夢レ周。自不三著二得復字一。若據二劉詩一。爲下經無二復字一之證上。詩又無二見字一。亦可下據以爲中經無二見字一之證上乎。可レ謂二瞽説一矣。
- 朱注
- 孔子盛時。志欲レ行二周公之道一。故夢寐之間。如レ或レ見レ之。至二其老而不一レ能レ行也。則無二復是心一。而亦無二復是夢一矣。故因レ此而自歎二其衰之甚一也。○程子日。孔子盛時。寤寐常存レ行二周公之道一。及二其老一也。則志慮衰而不レ可二以有一レ爲矣。蓋存レ道者。心無二老少之異一。而行レ道者。身老則衰也。
子日。志シ二於道ニ一。
- 集解
- 何晏日。志慕也。道不レ可レ體。故志レ之而已。
據リ二於徳ニ一。
- 集解
- 何晏日。據杖也。徳有二成形一。故可レ據。
依リ二於仁ニ一。
- 集解
何晏日。依倚也。仁者功施二於人一。故可レ倚。 游ブ二於藝ニ一。
- 集解
何晏日。藝六藝也。不レ足二據倚一。故日レ游。
- 集疏
- 皇侃云。游者履歴之名也。邢昺云。周禮保氏云。掌下養二國子一。敎中之六藝上。一日五禮。二日六樂。三日五射。四日五馭。五日六書。六日九數。注云。五禮吉。凶。軍。賓。嘉也。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漢。大武也。五射白矣。参連。剡注。襄尺。井儀也。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也。六書象形。會意。轉注。指事。假借。諧聲也。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臝不足。旁要也。物茂卿云。志謂三心所二存主一。道者先王之道也。先王之道大。豈一旦所二能得一哉。故日。志二於道一。據者如二據レ地而作。據レ城而戰之據一。徳者己之徳也。徳人人殊。各以二其性所一レ近而成焉。虞書九徳。周禮六徳。可二以見一已。我性之徳。守而不レ失。可二以進取一。故日。據二於徳一。依者違之反。不二相違離一也。如二聲依一レ永。謂下絲竹之聲與二歌詠一
page.62
- 相上下不中相離上。仁者長レ人安レ民之德。先王乃道。爲レ安レ民設レ之。故其道主レ仁。凡道之在レ行者。始二於考悌一。推而達二諸天下一。一皆以二生レ之成レ之。長レ之養レ之之心一行レ之。而不下與二此心一相離上。是謂三之依二於仁一。游猶二游旅一。有レ時乎游。可下以娯二我耳目一。發中其意智上也。人之於レ藝亦然。有レ游則有レ息。不レ于レ常之謂也。
- 案
- 此章之旨。唯徂徠先生得レ之。但解レ游二於藝一未レ是。六藝有二禮樂一。豈唯有レ時乎游。以娯二我耳目一而已哉。蓋游者玩レ物適レ情之名。六藝皆物也。我往而游レ之。非下仁與二道德一蓄二之心一之此上。故曰レ游耳。徂徠所レ著論語徴。多二無用之辨一。今取二其意一。而節二録之一。非二敢刪改一也。讀者詳レ之。
- 朱注
- 志者心之所レ之之謂。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レ當レ行者是也。知レ此而心必之焉。則所レ適者正。而無二他岐之惑一矣」。據者執守之意。德則行レ道而有レ得二於心一者也。得二之於心一。而守レ之不レ失。則終始唯一。而有二日新之功一矣。」依者不レ違之謂。仁則私欲盡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レ此而無二終食之違一。則存養之熟。無三適而非二天理之流行一矣。」游者玩レ物適レ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レ寓。而日用之不レ可レ闕者也。朝夕游焉。以博二其義理之趣一。則應レ務有レ餘。而心亦無レ所レ放矣。○此章言人之爲レ學。當レ如レ是也。蓋學莫レ先二於立一レ志。志レ道則心在二於正一而不レ他。據レ德則道得二於心一而不レ失。依レ仁則性常用而物欲不レ行。游レ藝則小物不レ遺。而動息有レ養。學者於レ此有二以不一レ失二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一焉。則本末兼該。内外交養。日用之間。無二少間隙一。而涵泳從容。忽不四自知三其入二於聖賢之域一矣。
子曰。自行フ二束脩ヲ一以上ハ。吾未二嘗無クンバ一レ誨ヲシヘ焉。
- 集解
- 孔安國曰。言人能奉レ禮。自行二束脩一以上。則皆教二誨之一。
- 集疏
- 皇侃云。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見。必執レ物爲レ贄。贄至也。表二已來至一也。上則人君用レ玉。中則卿羔。大夫鴈。士雉。下則庶人執レ鶩。工商執レ雞。其中或束脩壺酒一犬。悉不レ得レ無也。束脩最是贄之至輕者也。邢昺云。書傳言二束脩一者多矣。皆十脠脯也。檀弓曰。其以二乗壺酒。束脩。一犬一賜レ人。穀梁傳曰。束脩之問。不レ行二竟中一。是知古者持束脩一以爲レ禮。然此是禮之薄者。其厚則有二玉帛
page.63
- 之屬一。故云二以上一包レ之也。方觀旭云。集注云。十脠爲レ束。本二之邢疏一。案。檀弓。少儀。穀梁傅所レ云束脩。但言二賜レ人間一レ人。不レ言レ爲レ贄。脯脩則是婦人相見之物。男贄無レ之。嘗以爲レ疑。及レ見二鄭注一。云謂二年十五以上一。恍悟二邢疏之謬一。蓋古人稱二束脩一。有下指二束レ身脩一レ行言者上。列女傅秋胡婦云。束レ髪脩レ身。鹽鐡論桑弘半日。臣結レ髪束脩得二宿衛一。後漢延篤傅日。且悟自二束脩一以来。馬援杜詩二傅。又並以二束脩一爲二年十五一。倶是鄭注佐證。書傅云。十五入二小學一。殆行二束脩一時矣。鄭注見二延篤傅注一。
- 案
- 詳味二孔注一。讀レ自爲二自己之自一。言奉二持禮節一。自行二束脩一以上之人。則皆敎二誨之一。聖人善誘。能盡二人之才一。然人不二自束脩一。則無二受レ敎之地一。誨レ之不二但無一レ盆。反受二煩黷之謗一。故不レ誨也。意正與レ鄭同。憤悱自厲之堪者。比二束脩一有レ加焉。故編輯者以二下章一次レ之。其意可レ見矣。其解爲レ脯者。自二皇侃一始。非二孔意一也。
- 朱注
- 脩脯也。十涎爲レ束。古者相見必執レ贄以爲レ禮。束脩其至薄者。蓋人之有レ生。同具二此理一。故聖人之於レ人。無レ不レ欲二其入二於善一。但不レ知二來學一。則無二住敎之禮一。故苟以レ禮來。則無レ不レ有二以敎一レ之也。
子曰。不レバレ憤セ不レ啓セ不レバレ悱セ不レ發セ舉ゲテ二一隅ヲ一不レバ下以テ二三隅ヲ一反セ上則不レ復セ也。
- 集解
- 鄭玄日。孔子與レ人言。必待二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一。乃啓發爲説レ之。如レ此則識二思之一深也。説則舉二一隅一以語レ之。其人不レ思二其類一。則不二複重敎一レ之。
- 集疏
- 皇侃云。憤謂二學者之心思レ義末レ得而憤憤然一也。啓開也。悱謂二學者之口欲レ有レ所レ諮而未レ能レ宣悱然一也。發發明也。倅頣煊云舉二一隅一。皇侃本。孟蜀石經。文選西京賦李善注引。隅下倶有二而示レ之三字一。案集解。鄭日。説則舉二一隅一以語レ之。鄭本亦當レ有二而示レ之三字一。
- 案
- 經文高簡。舉字中含二有示レ之義一。故鄭加一以語レ之三字一。以釋レ之。非三其本有二以示レ之三字一也。三字有無。義本兩通。但無者近レ古。當下以二今本一爲上正。
page.64
- 朱注
- 憤者心求レ通而未レ得之意。悱者口欲レ言而未レ能之貌。啓謂レ開二其意一。發謂レ達二其辭一。物之有二四隅一者。舉レ一可レ知二其三一。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上章己言二聖人誨レ人不レ倦乃意一。因幷記レ此。欲下學者勉二於用一レ力。以為中受レ教之地上也。○程子曰。憤悱誠意之見二於色辭一者也。待二其誠至一。而後告レ之。既告之。又必待二其自得一。乃復告爾。又曰。不レ待二憤悱一而發。則知レ之不レ能二堅固一。待二其憤悱一而後發。則沛然矣。
子食スレバ二於有喪者之側二一。未二嘗飽一也。
- 集解
- 何晏曰。喪者哀戚。飽二食於其側一。是無二惻隱之心一。
- 集疏御
- 邢昺云。此章言下孔子助喪家一執事レ時上。故得レ有レ食。饑而廢レ事。非禮也。飽而忘レ哀。亦非禮。故食而不レ飽。
- 朱注
- 臨レ喪哀不レ能レ甘也。
子於テ二是日一哭スレバ。則不レ歌ハ。
- 集解
- 可妟曰。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褻二於禮容一。
- 集疏
- 范甯云。是日卽弔赴之日也。禮歌哭不レ同レ日也。故哭則不歌。
子謂ヒテ二顏淵二一曰。用フレバレ之ヲ則行ヒ。舍スツレバレ之ヲ則藏ル。唯我與レ爾有レ是夫。
- 集解
- 孔安國曰。言可レ行則行。可レ止則止。唯我與二顏淵一同。
子路曰。子行二三軍則誰與。 集解:孔安國曰。大國三軍。子路見孔子獨美顏淵。以為已勇至於夫子為三軍將。亦當唯與
- 朱注
- 憤者心求レ通而未レ得之意。悱者口欲レ言而未レ能之貌。啓謂レ開二其意一。發謂レ達二其辭一。物之有二四隅一者。舉レ一可レ知二其三一。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上章己言二聖人誨レ人不レ倦乃意一。因幷記レ此。欲下學者勉二於用一レ力。以為中受レ教之地上也。○程子曰。憤悱誠意之見二於色辭一者也。待二其誠至一。而後告レ之。既告之。又必待二其自得一。乃復告爾。又曰。不レ待二憤悱一而發。則知レ之不レ能二堅固一。待二其憤悱一而後發。則沛然矣。
子食スレバ二於有喪者之側二一。未二嘗飽一也。
- 集解
- 何晏曰。喪者哀戚。飽二食於其側一。是無二惻隱之心一。
- 集疏
- 邢昺云。此章言下孔子助喪家一執事レ時上。故得レ有レ食。饑而廢レ事。非禮也。飽而忘レ哀。亦非禮。故食而不レ飽。
- 朱注
- 臨レ喪哀不レ能レ甘也。
子於テ二是日一哭スレバ。則不レ歌ハ。
- 集解
- 可妟曰。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褻二於禮容一。
- 集疏
- 范甯云。是日卽弔赴之日也。禮歌哭不レ同レ日也。故哭則不歌。
- 朱注
- 哭謂二弔哭一。一日之内。餘哀未レ忘。自不レ能レ歌也。○謝氏曰。學者於二此二者一。可レ見二聖人情性之正一也。能識二聖人之情性一。然後可二以學一レ道。
子謂ヒテ二顏淵二一曰。用フレバレ之ヲ則行ヒ。舍スツレバレ之ヲ則藏ル。唯我與レ爾有レ是夫。
- 集解
- 孔安國曰。言可行レ則行。可レ止則止。唯我與二顏淵一同。
子路曰。子行二三軍ヲ一。則誰ト與トモニセン。
- 集解:孔安國曰。大國三軍。子路見三孔子獨美二顏淵一。以為已勇。至三於夫子為二三軍將一。亦當二唯與レ已倶一。故發一此問。
子曰。暴虎馮河シ。死而無キレ悔ユルコト者。吾不レ與ニセ也。
- 集解孔安國曰。暴虎徒搏。馮河徒涉。
必也臨ンデレ事二而懼レ。好レ謀而成ル者也。
page.65
- 遠一。悅而慕レ之。自恨二己才之近。唯强而已一。故問下子行二三軍:一則誰與上。言必與二許己一也。言許レ己以二麤近一也。:故夫子因慰而廣レ之。言若在二三軍一。如二暴虎馮河一。則可レ賤而不レ取。謂二世之麤勇一也。若二懼而能謀一。抑亦仁賢之次流。謂二子路一也。如レ此三軍。則不二獨麤勇一也。天子六軍。大國三軍。小國一軍。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也。爾雅云。暴虎徒搏也。郭注云。空手執也。又云。馮河徒渉也。郭云。無二舟檝一也。邢昺云。詩傳云。馮陵也。然則空渉レ水。陵レ波而渡。故訓レ馮爲レ陵也。焦循云。邢疏以レ成爲二成功一。義殊不レ了。成猶レ定也。定卽決也。好レ謀而成。卽是好レ謀而能決也。
- 案
- 孔門諸子。皆能自知。又皆欲下出二其所一レ得以輔レ世濟上レ民觀下諸子自言二其志一與中孔子稱上レ之。可二以見一矣。子路於二三達徳一得レ勇。自謂仕二於一小國一。患難荐至。治レ之三年。足レ使二民有レ勇且知一レ方而未レ知二孔子許レ之否一。故因三其美二顏淵一。舉二其志一以質レ之。孔子亦欲下因二其材一而成上レ之。舉三勇之粗者與二精者一以示レ之。非レ抑レ之實誘レ之也。有二沈居士者一。曰子路不三平與二顏淵一。而尚二其勇一。鄙昧也已甚。孔子以レ之。此二暴虎馮河一。醜二詆子路一極矣。後世讀二此章者。雖レ未レ至二如レ其甚一。亦皆有下輕二視子路一之意上。是以二小人之腹一。度二君子之心一。多見二其不一レ知レ量耳。成者成二所レ臨之事一也。事成則功成矣。邢説未レ可レ非。孔注亦當二唯與レ己倶一。邢本作レ當二誰與レ己同一。誰字誤耳。章首注孔安國。邢本誤二孔子一。今皆從二皇本一。
- 朱注
- 尹氏曰。用舎無レ與二於己一。行藏安二於所一レ遇。命不レ足レ道也。顏子幾二於聖人一。故亦能レ之。」萬二千五百人爲レ軍。大國三軍。子路見二孔子一獨美二顏淵一。自二負其勇一。意夫子若行二三軍一。必與レ己同。」暴虎徒搏。馮河徒渉。懼謂レ敬二其事一。成謂レ成二其謀一。言レ此皆以抑二其勇一而敎レ之。然行レ師之要。實不レ外レ此。子路蓋不レ知也。○謝氏曰。聖人於二藏之間一。無レ意無レ必。其行非レ貪レ位。其藏非二獨前善一也。若有二欲心一。則不レ用而求レ行。舎レ之而不レ藏矣。是以惟顏子爲レ可三以與二於此一。子路雖レ非下有二欲心一者上。然未レ能レ無二固必一也。至下以レ行二三軍一爲上レ問。則其論益卑矣。夫子之言。蓋因二其失一而救レ之。夫不レ謀無レ成。不レ懼必敗。小事尚然。而近况於レ行三軍一乎。
子曰。富ニシテ而可クンバレ求ム也。雖二執鞭之士ト一。吾亦爲サンレ之。
- 集解
- 鄭玄曰。富貴不レ可二求而得一レ之。當二脩レ德以得一レ之。若於レ道
page.66
- 可レ求者雖二執鞭之賤職一。我亦爲レ之。
若不ンバレ可カラレ求。從ハン二吾ガ所ニ一レ好ム。
- 集解
- 孔安國曰。所レ好者古人之道。
- 集疏
- 皇侃云。周禮有二條狼氏一。職掌二執レ鞭以趨避一。王出入。則八人夾レ道。公則六人。侯伯四人。子男二人。鄭言。趨而避二行人一。若二今卒避レ車之爲一也。邢昞云。序官云。條狼氏下士。故云。執鞭賤職也。焦循云。而與レ如通。而可レ求。卽如可レ求。如可レ求則爲レ之。如不レ可レ求。則不レ爲。聖人之言。明白誠實如レ此。若以二富而可一レ求。爲二設レ言之虛語一。此滑稽者所レ爲。曾以レ是擬二孔子一乎。執鞭爲二條狼氏之職一。孔子爲二委吏乗田一。正所レ謂吾亦爲レ之者矣。
- 案
- 富謂レ祿也。而如レ字自通。不二必訓一レ如。條狼氏賎矣。然有レ命焉。從レ道求レ之。亦有二不レ能レ得者一焉。故擧二至賎者一。喩二富之不一レ可二必得一。孔子嘗言不レ學レ詩。無二以言一。言語之道。不レ得レ不三抑揚以悉二其情一。其爲二委吏乗田一。乃少年養レ親時之事。徳爲二聖人一。而欲三爲レ求レ富爲二執鞭之吏一。吾不レ信焉。
- 朱注
- 執レ鞭賎者之事。設言富若可レ求。則雖下身爲二賎役一以求上レ之。亦所レ不レ辭。然有レ命焉。非二求レ之可一レ得也。則安二於義理一而已矣。何必徒取レ辱哉。○蘇氏曰。聖人未二嘗有一レ意二於求一レ富也。豈問二其可不可一哉。爲二此語一者。特以明二其決不一レ可レ求爾。楊氏曰。君子非下悪二富貴一而不上レ求。以三其在レ天無二可レ求之道一也。
子之所ハレ愼ム齊戰疾。
- 集解
- 孔安國曰。此三者人所レ不レ能レ愼。而夫子獨能愼レ之。
- 集疏
- 皇侃云。齊者先祭之名也。將レ欲二祭祀一。則先散齊七日。致齊三日也。齊之言齊也。人心有レ欲。散漫不レ齊。故將レ接レ神。先自寧靜。變レ食遷レ坐。以自齊絜也。時人慢レ神。故於レ齊不レ愼。而孔子愼レ之也。
- 案
- 庸人慢レ神。局二於所一レ見也。至二於後世一。無鬼之論。薰二染其心一。遂寓二其名於造化之跡一。不二復謂一レ有二鬼神一。其不レ能レ愼レ齊。固勿レ論耳。乃若二戰與一レ疾。死生存亡之所レ係。而勇者輕レ之。怯者懼レ之。能愼而濟レ之者。未レ聞二其人一也。然後知二聖人之用レ心。不一レ可二得而及一。而編輯者之録二此章一。亦能窺二其心一也。
page.67
- 朱注
- 齊之爲レ言齊也。將レ祭而齊二其思慮之不二齊者一。以交二於神明也。誠之至興レ不レ至。神之饗興レ不レ饗。皆決二於此一。戰則衆之死生。國之存亡繫焉。疾又吾身之所二以死生存亡一者。皆不レ可二以不一レ謹也。○尹氏曰。夫子無レ所レ不レ謹。弟子記二其大者一耳。
子在レ齊。聞レクコト韶ヲ三月。不レ知二肉ノ味一。
- 集解
- 周生烈曰。孔子在レ齊。聞二習韶樂之盛美一。故忽二忘於肉味一。
曰。不レル圖三ラ爲レ樂之至二於一二斯也。
- 集解
- 王肅曰。爲作也。不レ圖下作二韶樂一至中於此上。此齊。
- 集疏
- 范甯云。夫韶乃大虞蓋レ善之樂。齊諸侯也。何得レ有レ之乎。曰陳舜之後也。樂在レ陳。陳敬仲竊以奔レ齊。故得レ僭レ之。皇侃云。斯此也。此指レ齊也。孔子言實不丁意丙慮奏二作聖王之韶樂。而來乙至此齊侯之國中也。邢昺云。孔子適レ齊一。聞レ韶三月。不レ知二肉味一。日不レ圖三爲レ樂之至二於斯一。美レ之甚也。朱熹云。史記三月上有二學レ之二字一。物茂卿云。子在レ齊聞レ韶三月。句。聞レ韶者學レ韶也。揚升庵云。不レ意二齊之爲レ樂至一レ此耳。如二今之説一。則孔子視レ舜。劣而小レ之甚矣。爲レ是。翟灝云。溜囦静語云。此章諸家説不レ一。皆不レ若下以三子在一レ齊爲二一句一。聞レ韶三月爲一句。不知肉味爲二一句一。不レ知二肉味一爲中一句上。義自明白。釋文曰。爲本或作レ嬀。音居危反。非。
- 案
- 仲尼日。樂其可レ知也。始作翕如。僖二十四年左傳。富辰曰。糾二合宋族于成周一。而作レ詩。謂レ歌二常棣詩一。是古者謂レ奏レ樂爲レ作。故王訓レ爲爲レ作。而皇以二奏作一釋レ之。王恐二後人以レ斬爲一レ指二舜樂一。故云。此齊。言此謂二齊奏レ樂之善一。不レ謂二舜樂之美一。邢疏得レ之。王注簡奥。故後儒多不レ能レ解焉。史記有二學レ之二字一者。添レ句釋二聞レ韻之義一。非三經文本有二是二字一。物説是也。断レ句當下以二湛囦静語一爲上レ正。蓋齊深二於韶樂一。景公作二徴招角招一。招即韶。蓋亦取二其聲節一也。
- 朱注
- 史記三月上有二學之二字一。不レ知二肉味一。蓋心一二於是一而不レ及二乎他也一。曰不レ意三舜之作レ樂。至三於如レ此之美一。則有三以極二其情文之備一。而不レ覺二其歎息之深一也。蓋非二聖人一不レ足二以及此一レ。○范氏曰。韶盡レ美。又盡レ善。樂之無二以加一レ此也。故學レ之三月不レ知二肉味一。而歎二美之一如レ此。誠之至。感之深也。
page.68 冉有日。夫子爲タスケン二衞君ヲ一乎。
- 集解
- 鄭玄日。爲猶レ助也。衞君者謂レ輒也。衞靈公逐二大子蒯聵一。公薨。而立二孫輒一。後晉趙鞅納二蒯聵於戚一。衞石曼姑帥レ師圍レ之。故問二其意助レ輒不乎一。
- 集疎
- 皇侃云。靈公以二魯哀公二年夏四月薨一。而立二蒯聵之子輒一爲レ君。孔子時在レ衞。爲輒所三二賓接一。哀公三年。衞輒之臣石曼姑。帥レ師圍レ戚。
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ハ何人ゾ也。日古之賢人也。日怨ミタルカ乎。日求メテレ人而得タリレ仁。又何ゾ怨ミシ乎。
- 集解
- 孔安國曰夷齊譲レ國遠去。終二於餓死一。故問二怨邪一。以レ譲爲レ仁。豈有レ怨乎。:皇侃云。所下以不レ問二助レ輒不一而問中夷齊上者。不レ欲三斥二言衞君事一。故以二微理一求レ之也。邢 云。初心譲レ國。求レ爲レ仁也。君子殺レ身以成レ仁。夷齋雖レ終二於餓死一。得レ成二於仁一。豈有レ怨乎。故曰。又何怨。朱熹云。君子居二是邦一。不レ非二其大夫一。況其君乎。故子貢不レ斥二衞君一。而以二夷齋一爲問。
出曰。夫子ハ不レ爲タスケ也。
- 集解
- 鄭玄日。父子爭レ國惡薦行。孔子以二伯夷叔齋一。爲二賢且仁一。故知不レ助二衞君一明矣。
- 案
- 孟子曰。孔子於二衞孝公一。公養之仕也。 者以爲二出公輒一。是也。蓋輒避レ父出奔故衞人諡二孝公一。然不レ終二於位一。其諡不レ顯。故顯世本不レ載。史遷不三參二考孟子一。直書二出公一耳。孔子既享二其養一。故冉有疑二其念爲レ一之。不二自問一者。蓋冉求時仕レ衞。避レ嫌不二敢問一。且子貢長二於言語一。故就與レ之謀也。邢本戚下有二城字一。何怨下無二乎字一。左傳納二蒯聵於戚一。無二城字一。哀三年正義。文選江滝雜詩注。史記伯夷傳索隱。皆引二比文一。有二乎字一。與二皇本一合。今從レ之。皇本曰。古上有二子字一。鄭注明矣作二明也一。今從二邢本一。
- 朱注
- 爲猶レ助也。衞君出公輒也。靈公逐二其世子蒯聵一。公薨。而國人立二蒯聵之子輒一。於レ是晉納二蒯聵一。而輒拒レ之時孔子居レ衞衞人以下蒯聵得二罪於父一。而輒嫡孫當レ立。故冉有疑而問レ之。諾慶辭也。伯夷叔齋孤竹君之三子。其父將レ死。遺命立二叔齋一。父卒。叔齋遜二伯夷一。伯夷曰。父
page.69
- 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レ立而逃レ之。國人立二其中子一。其後武王伐レ紂。夷齊扣レ馬而諫。武王滅レ商夷齊恥レ食二周粟一。去隱二于首陽山一遂餓而死。怨猶レ悔也。君子居二是邦一不レ非二其大夫一。况其君乎。故子貢不レ斥二衞君一。而以二夷齊一爲レ問。夫子告レ之如レ此則其不レ爲二衞君一可レ知矣。蓋伯夷以二父命一爲レ尊。叔齊以二天倫一爲レ重。其遜レ國也。皆求四所三以合乙乎天理之正甲。而二乎人心之安一。既而各得二其志一焉。側視レ棄二其國一。猶二敝蹤一爾。何怨之有。若二衞輒之據レ國拒レ父而唯怨一レ失レ之。其不レ可二同レ年而語一明矣。○程子曰。伯夷叔齊。遜レ國而逃。諫レ伐而餓。終無二怨悔一。夫子以爲レ賢。故知二其不一レ與レ輒也。
子曰。飯クラヒ二疏食シヲ一飮レ水。曲 ゲテレ肱 ヲ而枕トスレ之ヲ。樂亦在二其中一矣。
- 集解:
- 孔安國曰。疏食菜食。肱臂也。孔子以レ此爲レ樂。
- 集疏:
- 皇侃云。肘前曰レ臂。肘後曰レ肱。通亦曰レ臂。陸德明云。疏本或作レ蔬翟灝云。詩彼疏此稗箋云。疏麤也。謂二糲米一也。禮主人辭以レ疏。一訓二菜食一。周禮聚二斂疏材一。釋文但云菜也。疏兼有二麤菜二義一。故孔氏解レ此爲二菜食一。朱子注爲二麤飯一。
不義而富且貴キハ。於レ我如二浮雲一。
- 集解:
- 鄭玄曰。富貴而不レ以レ義者。於レ我如二浮雲一。非二己之有一。
- 集疏:
- 皇侃云。富與レ貴是人之所レ欲。不下以二其道一得上レ之。不處也。不レ義而富貴。於レ我如二天之浮雲一也。所二以然一者。言浮雲自在レ天。與レ我何相關。如二不義之富貴一與レ我レ亦不二相關一也。
- 案:
- 凡云レ在二其中一者。謂下本無二其事一。而自然有中來二至其中一者上。如二飯レ疏飲レ水曲レ肱而枕一レ之。本非二可レ樂之事一。然仰不レ愧レ天。俯不レ恥レ人。學二先王之道一。以蓄二其徳一。雖二飯レ疏飲レ水之窶一。不レ能三以移二其心一。樂孰大二於此一。故曰。樂在二其中一矣。孔云。孔子以レ此爲レ樂。未レ免二微誤一。皇本疏作レ蔬。即陸所レ云一本也。疏訓レ麤爲レ是。孔本或作レ蔬故訓二菜食一與。程瑤田謂。疏食稷也。庶民所レ食五穀中最賤故曰二疏食一。今案哀十三年左傅。公孫有山曰。梁則無矣。麤則有レ之。麤與レ粱對似二亦指レ稷爲一レ麤矣。如二浮雲一。諸説紛然。詳玩二於レ我二字一。孔子述二視レ之之意一。非三泛二論不義之富貴一。則鄭注皇
page.70
- 釋。實得二其義一矣。
- 朱注
- 飯食レ之也。租疏食麤飯也。聖人之心。渾然天理。雖レ處二困極一。而樂亦無レ不レ在焉。其視二不義之富貴一。如二浮雲之無一レ有。漠然無レ所レ動二於其中一也。○程子曰。非レ樂二疏食飮水一也。雖疏食飮水一。不レ能レ改二其樂一也。不義之富貴。視レ之輕如二浮雲一然。又曰。須レ知二所レ樂者何事一。
子曰。加カシ二我 二數年 ヲ一。五十 ニシテ以學 ベバレ易 ヲ。可 シ三以無 カル二大過一矣。
- 集解
- 何晏曰。易窮レ理盡レ性。以至二於命一。年五十。而知二天命一。以二知レ命之年。讀二至レ命之書一。故可三以無二大過一也。
- 集疏
- 皇侃云。當二孔子爾時一。年已四十五六。故云。加二我數年一。五十而學レ易也。邢 云。謙不敢自言三盡無二其過一。故但言可以無大過矣。朱熹云。劉聘君見二元城劉忠定公一。自言嘗讀二他論一。加作レ假。蓋加假聲相近而 讀。愚案。比章之言。史〓作レ假二我數年一。若レ是。我於レ易則彬彬矣。物茂卿云。言學レ易比レ至二五十一。乃始有レ成也。極言二易之難一レ學也。無二大過一。 史記之彬彬。謂三其易於レ易無二大謬一也。毛奇齢云。古者五十以後。不二復親學一。故養老之禮。以二五十一始。如三五十養レ鄕。六十養レ國。五十異レ粻。六十宿レ肉五十杖レ家。六十杖レ國。五十不レ從二力征一。六十不レ與レ服レ戒。五十而爵。六十不二親學一。是四十五十。本親學與二養老一大界限。故曰。四十五十而無レ聞焉。斯亦不レ足レ畏也已。 五十以前。尚可レ爲レ學。五十以後。無二復學理一。所レ謂六十以不二親學一。明明指定也。内則古十三。學レ樂誦レ詩。十五以上學二射御一。二十以上學レ禮。博學不レ敎。三十猶學不レ敎。至二四十一而仕矣。故曰。四十仕始。五十命為二大夫一。服二官政一。七十到レ事。此為下學與二入仕一之次第上也。故學以二五十一為レ斷。至二五十一。而老至。不レ學矣。故曰。養老之禮。自二五十一始。夫子不レ知二老將一レ至。衞武公耄而好レ學。此非二常例一。不レ足レ難也。如二三十壯有一レ室。將三過レ此絶二婚娶一乎。翟灝云。風俗通義窮通巻引。孔子曰。假二我數年一乎。加亦作レ假。釋文曰。魯讀レ易為レ亦。今從レ古。
- 案
- 加為レ假。有二史〓風俗通可一レ證。當レ從レ之。假二我數年一。謂三天假二我數年之命一也。學レ易比レ至二五十一。乃始有レ成也。得レ之如二古注一。是待レ至二五十一始學レ易聖人豈有二此拘泥之言一哉。所三以言二
page.71 五十。皇疏毛説盡レ之無二大過一。古注是也。於レ易則彬彬矣。乃史遷解二論語一之言。未三必得ニ經旨一也。
朱注 劉聘君見二元城劉忠定公一。自言嘗讀二他論一。加作レ假。五十作レ卒。蓋加假聲相近而誤讀。卒與二五十一字相似而誤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記作下假二我數年一。若レ是我於レ易則彬彬矣上。加正作レ假。而無二五十字一。蓋是時孔子年已幾七十矣。五十字誤無レ疑也。學レ易則明二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一。故可三以無二大過一。蓋聖人深見二易道之無一レ窮。而言レ此以敎レ人。使レ知二其不一レ可レ不レ學。而又不レ可二以レ易而學一也。
子所二雅言スル一。
集解 孔安國曰。雅言正言也。
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集解 鄭玄曰。讀二先王典法一。必正二言其音一。然後義全。故不レ可レ有レ所レ諱。禮不レ誦。故言レ執。
集疏 皇侃云。若讀レ書避レ諱。則疑誤二後生一。故禮云。敎學臨レ文不レ諱。詩書不レ諱。是也。物茂卿云。子所二雅言一詩書。句。執禮皆雅言也。句。文 王世子曰。春誦。夏弦。大師詔二之瞽宗一。秋學レ禮。執レ禮者詔レ之。冬讀レ書。典レ書者詔レ之。禮在二瞽宗一。書在二上庠一。是古稱二敎禮之官一爲二執禮一。言不二唯 孔子一。凡執レ禮者皆雅言。以レ此證二上句一也。翟灝云。程子經説。世俗之言。失レ正者多矣。如下呉楚失二于輕一。趙魏失中于重上。既通二于衆一。君子正二其甚者一。 不レ能二盡違一也。説二雅字一尤詳明確當。古輕典如二小雅大雅爾雅一。雅俱訓レ正。史記注別訓レ素。因レ素轉レ常。則始二于集注一。陸深傳疑錄曰。執本埶字。埶 藝古字通。執レ禮之文無二再見一。況子不レ語二怪力亂神一。與二此章一互相發。各是四字。古稱二六經一謂二之六藝一。此之雅言。或是詩書禮樂。蓋樂亦一藝也。 按禮文王世子。執レ禮者詔レ之。此執レ禮文之再見者也。陸深謂埶藝古通。雖レ本レ自二徐氏新脩字義一。而古文執作レ〓。藝作レ〓。或省作レ〓。兩形頗不レ同。 方觀旭云。王伯厚曰。石林解二執禮一云。猶二執レ射執レ御之執一。記曰。秋學レ禮。執レ禮者詔レ之。蓋古者謂下持二禮書一以治レ人者上。皆曰レ執。周官大史。大祭祀。 宿之日。讀二禮書一。祭之日。執レ書以次二位常一。凡射事執二其禮事一。以證二此經一執禮。爲レ執二禮書一。爲レ解甚確。愚案。廬子幹注二玉藻篇臨一レ文云。謂二禮文一 也禮執レ文行レ事。廬氏説亦可三移解二論
page.72
語執一レ禮。劉台拱云。雅言正言也。鄭注謂正二言其音一者得レ之。但以爲二詩書不レ諱。臨レ文不レ諱之義。則非レ是。執猶掌也。執禮謂三詔二相禮事一。文王世子日。秋學禮。執レ禮者詔レ之。雑記日。女雖未二許嫁一。年二十而笄。婦人執二其禮一。其也。夫子生二長於魯不レ能レ不二魯語一。惟誦詩讀レ書執レ禮三者。必正二言其音一。所以重二先王之訓典一謹未學之流失也。
案方劉皆本二於葉説一。而劉最精。翟有此解。文繁不録。物且来解執一禮二爲執レ禮者一。於二皆雅言一極穗。然此章記二孔子之行一。擧二執レ禮者一。以登二其事一。於義未レ協。富以劉説一爲一レ正。
朱注雅富也。執守也。詩以理二情性一。書以道二政事一。禮以僅二節文一。皆切二於曰用之實一。故常言レ之。
禮獨言レ執者。以二人所執レ守一而言。非二徒説而已一也。○程子日。孔子雅素之言。止二於如一レ此。若性興二天道一。則有不レ可二得而聞者一。要在二而識一レ之也。謝氏曰。此因二學レ易之語一。而類二記之一。
葉公問二孔子於子ヲ路子路二一不レ対。
集解孔安國曰。葉公名諸染。楚大夫。食二采於葉一。不レ対者未レ知三所二以答一。
子曰女ナンデ奚ナンゾ不ルヤレ曰ハ其為リヤレ人ト也。發レ憤ヲ忘レレ食樂ンデ以忘レ二憂不レ知老之将スルヲ一レ至ラント云爾リト。
集疏朱熹云。未レ得。則發レ墳而忘レ食。已得。則楽レ之而忘憂。以二是二者一。俛焉日有二莩莩一。而不知二年數之不一レ足。・ 案葉公時楚國第一流之人。觀三其討二白公之亂一可レ見矣。豈有不レ知二孔子聖徳之崇一之理哉。而故意問之者。蓋得二其名位一。有輕二悔孔子一之意。故子路不レ答。非不三知所二以答一也。孔子知レ之。故謙以承之。告以其平生所二自任一好レ學之意。聖人所以接一レ人。觀レ此思過レ半矣。爾然也。然如是也。猶レ言レ云レ如レ是。
朱注葉公楚葉懸尹。沈諸染字子高。葉公不レ知二孔子一。必有非レ所レ問而問者一。故子路不レ対。抑亦以聖人之徳。實有未レ易二名言者興一。未得則發レ墳而忘レ食。已得則楽レ之而忘レ憂。以是二者一。俛焉曰有二莩莩一。而不レ知年數之不レ足。但自言其好レ學之篤一耳。然深味レ之。則見其
page.73
- 全體至極。純亦不レ已之妙一。有下非二聖人一不レ能レ及者上。蓋凡夫子之自言類如レ此。學者宜レ致レ思焉。
子日。我非二生ニシテ而知ルレ之者ニ一。好レ古。敏ク以レ求メタル之ヲ者也。
集解
- 鄭玄日。言レ此者。勸二人學一。
集疏
- 伊藤源佐云。當時之人。有下以二夫子一爲二生知不一レ由レ學者上。故言レ此以暁レ人。
案
- 敏疾也。此固勸二人學一之言。然亦必承下時人稱二夫子一之言上而言レ之。仁齋藤得レ之。
朱注
- 生而知レ之者。氣質淸明。義理昭著。不レ待レ學而知也。敏速也。謂二汲汲一也。○尹氏日。孔子以二生知之聖一。毎云レ好レ學者。非二惟勉一レ人也。蓋生而可レ知者義理爾。若二夫禮樂。名物。古今事變一。亦必待レ學。而後有三以驗二其賽一也。
子不レ語二怪力亂神ヲ一。
集解
- 王粛日。怪怪異也。力謂レ若下奡盪レ舟鳥獲擧二千釣一之屬上。亂謂二臣弑レ君子弑一レ父。神謂二鬼神之事一。或無レ盆二於敎化一。或所レ不レ忍レ言。
集疏
- 皇侃云。或問日。易文言。孔子所レ作。云臣殺レ君子殺レ父。並亂事。而云二孔子不一レ語レ之何也。答日。發レ端日レ言。答述日レ語。此云レ不レ語。謂レ不二稱答一耳。非レ云レ不レ言也。子路問レ事二鬼神一。孔子日。未レ能レ事レ人。焉能事レ鬼。是不レ答也。三十斤日レ釣。
案
- 喜レ怪而不レ喜レ常。人之情也。古今人情不二相遠一。故古亦有二志レ怪之書一。力亦常人所レ貴。而亂世尤甚。孔子之時。天下大亂。必亦有下舉二其事一而問レ之者上矣。聖人以二神道一設レ敎。而以二卜筮時日鬼神一惑レ人者殺。蓋鬼神之事。人情所レ不レ能レ絶。而其理微妙難レ知。故聖人寓二之禮一。而不レ語二其理一。其假以惑レ人者。殺レ之無レ赦。人不レ能レ窺二其際一。雖レ以二子路之賢一。亦不レ免レ問レ之。則時人數問レ之可レ知矣。此四者。皆當時切要之事。編輯者知三後世亦必有二此弊一。故謹録以垂レ敎也。皇疏引二李充一。日力不レ由レ理。斯怪力也。神不レ由レ正。斯亂神也。蓋未レ通二此義一也。
朱注
- 怪異勇力。悖亂之事。非二理之正一。固聖人所レ不レ語。鬼神造化之迹。雖レ非二不正一。然非二窮理之至一。有二未レ易レ明者一。故亦不二輕以語一レ人也。○謝氏日。聖人語レ常而不レ語レ怪。語レ徳而レ語レ力。語レ治而不レ語レ亂。語レ人而不レ語レ神。
page.74
子曰。三人行ヘバ。必得二我師ヲ一焉。擇ンデ二其善者ヲ一而從ヒレ之二。其不ルレ善ナラ者ヲバ而改ムレ之ヲ。
- 集解
- 何晏曰。言我三人行。本無二賢愚一。擇レ善從レ之。不レ善改レ之。故無二常師一也。
- 集疏
- 陸德明云。我三人行。一本無二我字一。必得二我師一。本或作二必有一。翟灝云。義疏本。唐石經本作三我三人行必得二我師一焉。與二釋文一合。史記世家。有作レ得。穀梁傳僖公二十七年范甯注曰。我三人行。必有二我師一。
- 案
- 善者與二不レ善者一。レ我爲二三人一。故注疏加二我字一以解レ之。非三經有二我字一。本或有二我字一者。後人依レ注增レ之耳。今從二邢本一。公羊傳曰。一有一無曰レ有。然是因二偶至者一而言レ之。其實有是一定之名。得則出二於意外一。三人行。本非レ有二一定之師一。其善不善。皆得二於意料之外一。作レ得是也。今從二皇本一。
- 朱注
- 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二其善一。而改二其惡一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尹氏曰。見レ賢思レ齊。見二不賢一而内自省。則善惡皆我之師。進レ善其有レ窮乎。
子曰。天生ナセリ二德ヲ於予二一。桓魋其レ如レ予何。
- 集解
- 包咸曰。桓魋宋司馬也。天生二德於予一者。謂三授レ我以二聖性一也。合二德天地一。吉而無レ不レ利。故曰。其如レ予何。
- 集疏
- 江熈云。小人爲レ惡。以レ理喩レ之。則愈凶。晏然待レ之。則更自處。亦猶下匡人聞二文王之德一而兵解上也。邢云。案。孔子世家。孔子適レ宋。與二弟子一習二禮大樹下一。宋司馬桓魋欲レ殺二孔子一。拔二其樹一。孔子去。弟子曰。可レ速矣。故孔子發二此語一。朱熹云。言不レ能二違レ天害一レ己。物茂卿云。德謂二有レ德之人一也。天命二孔子一。敎二育英才一。而有レ德之人。由二孔子一生。
- 案
- 桓魋欲レ殺二孔子一。而畏二害レ聖之名一。拔レ樹倒レ之。欲レ令レ如二自壓死者一。其不レ能三違レ天害二孔子一亦明矣。孔子知レ之。故言レ此。以安二門弟子之心一。然小人爲レ惡。日增月長。有下不レ可二預測一者上焉。故微服過レ宋。不三専委二之天一。其自信與レ處レ宜。並行不二相悖一如レ此。江物二説。皆非二此章之義一。聊收レ之。以博二異聞一。邢本性下無二也字一。合レ德作二德合一。今從皇本。皇本馬下有二黎字一。注末有レ也。今從二邢本一。
page.75
- 朱注
- 桓魋宋司馬向魋也。出二於桓公一。故又稱二桓氏一。魋欲レ害二孔子一。孔子言天既賦レ我以二如レ是之德一。則桓魋其奈レ我何。言必不レ能二違レ天害一レ己。
子曰。二三子以レ我爲スレ隱クスト乎。吾無レ隱クス二乎爾ニ一。
- 集解
- 包咸曰。二三子謂二諸弟子一。聖人知廣道深。弟子學レ之不レ能レ及。以爲レ有レ所二隱匿一故解レ之。
- 集疏
- 皇侃云。爾女也。物茂卿云。不レ憤不レ啓。不レ悱不レ發。擧二一隅一。不下以二三隅一反上。則不レ復也。故二三子以二孔子一爲レ隱也。吾無レ隱乎爾。乎爾語辭。如二孟子無レ有乎爾。則亦無レ有乎爾一。人多於二此章一。解レ爾爲レ女。於二孟一子訓レ然。皆非矣。
吾無下行フトシテ而不レ與トモニセ二二三子ト一者上。是丘也。
- 集解
- 包咸曰。我所レ爲。無下不二與レ爾共一レ之者上。是丘之心。
- 集疏
- 物茂卿云。言吾所レ行必與二二三子一共レ之。莫レ有下所二隱而獨行一者上蓋欲二二三子默而識一レ之也。先王之敎。禮樂不レ言。舉二行與一レ事而示レ之。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皆在二默而識一レ之。
- 案
- 古人之敎。先行レ而次レ言。故孔子之於二門人一。必待二憤悱一而後啓二發之一。故又曰予欲レ無レ言。欲二其思而得一レ之也。然人之喜レ知而略レ行。古猶レ今。雖二孔門諸子一。或不レ免二於此一。至レ有下以二孔子一爲レ隱者者故孔子喩レ之。曰吾之所レ爲。必與二二三子一共レ之。未下嘗有中獨行二於冥瞑之中一者上。二三子常見レ之矣。而以レ我爲レ隱。特不三用レ心熟二察之一耳。其誘レ之可レ謂二深切著明一矣。包注云無下不二與レ爾共之一レ者上則亦訓レ爾爲レ女矣。皇本爲レ隱下有二子字一。行而上有二所字一。今從二刑本一。
- 朱注
- 諸弟子以二夫子之道高深不一レ可二幾及一。故疑二其有一レ隱。而不レ知二聖人作止語默。無一レ非レ敎也。故夫子以二此言一曉レ之。與猶レ示也。○程子曰。聖人之道猶レ天然。門弟子親炙而冀レ及レ之。然後知二其高且遠一也。使二誠以為一レ不レ可レ及。則趨向之心。不レ幾二於怠一乎。故聖人之敎。常俯而就レ之如レ此。非三獨使二資質庸下者。勉思企及一。而才氣高邁者。亦不二敢躐易而進一也。呂氏曰。聖人體レ道無レ隱與二天象一昭然莫レ非二至敎一。常以示レ人。而人自不レ察。
子以テレ四敎フ。文行忠信。
- 集解
- 何晏曰。四者有二形質一。可二擧以敎一。
- 集疏
- 李充云。其典籍辭義。謂二之文一。孝悌恭睦。謂二之行一。為二人臣一則忠。與二朋友一交則信。此
page.76
- 四者敎之所レ先也。故文以發二其蒙一。行以積二其德一。忠以立二其莭一。信以全二其終一也。邢昺云。行謂二德行一。在レ心爲レ德。施レ之爲レ行。
- 案
- 中心爲レ忠。言爲レ人謀必盡二其心一也。人言爲レ信。言不レ如二馬嘶狗吠之聲絶卽已一也。
- 朱注
- 程子曰。敎レ人以三學レ文修レ行而存二忠信一也。忠信本也。
子曰聖人ヲ吾不二得テ而見一レ之ヲ矣。得バレ見ルヲ二君子者一斯ニ可ナリ矣。
- 集解
- 何晏曰。疾三世無二明君一。
子曰。善人ヲバ吾不二得而見一レ之矣。得バレ見二有レ恒者一斯可矣。亡ナクシテ而爲レ有ト。虛シウシテ而爲レ盈ト。約ニシテ而爲レ泰ト。難二乎有一レ恒矣。
- 集解
- 孔安國曰。難レ可二名レ之爲一レ有レ常。
- 集疏
- 皇侃云。當時澆亂。人皆誇張。指レ無爲レ有説レ虛爲レ盈。家貧約而外作二奢泰一。皆與レ恒反。物茂卿云。善人齊桓泰穆之倫。故曰。不レ踐レ迹。謂二其不一レ拘二先王之舊一也。是有二大作用一者。亦世不二恒有一。故曰。不二得而見一レ之。善人以下。異日之言。以二其相類一。故同居二一章一。子曰。何必衍也。翟灝云。毛詩賓之初筵正義。論語曰。聖人吾不二得而見一レ之。得レ見二君子者一。斯可矣。又曰。善人吾不二得而見一レ之。得レ見二有レ恒者一。斯可矣。按善人以下。別為二一章一。故加二子曰字一。而詩正義引レ之。亦間以二又曰二字一。
- 案
- 善人。物謂不レ踐レ迹。不レ入レ室之人。援レ經解レ經。是也。其以二善人以下一。別為二一章一。又是也。蓋聖人章傷三世無二明君一。何解得レ之。善人章。則汎論二當時之人一。故擧二無而為レ有以下一。以證二有レ恒之難一。故孔安國直云。難レ可二名レ之為一レ有レ常。絶不レ及二人君之事一。明其為二二章一也。若合為二一章一。因レ不レ得レ見遞二下其等一。自二聖人一以至二有レ恒者一。聖人之言。無三乃失二於大煩一乎。故知當三斷為二二章一也。
- 朱注
- 聖人神明不測之號。君子才德出レ衆之名。子曰善人云々。子曰字疑衍文。恒常久之意。張子曰。有レ恒者不レ貳二其心一。善人者志二於仁一而無レ惡。三者皆虚夸之事。凡若レ此者。必不レ能レ守二其常一也。○張敬夫曰。聖人君子。以レ學言。善人有レ恒者。以レ質言。愚謂。有レ恒者之與二聖人一。高
page.77
- 下固懸絶矣。然未レ有下不二自有一レ恒。而能至二於聖一者上也。故章末申二言有恒之義一。其示二人入レ徳之門一。可レ謂二深切而著明一矣。
子釣シテ而不レ綱セ。弋シテ不レ射レ宿テ。
- 集解
- 孔安國曰。釣者一竿釣。綱者爲大綱一。以橫二絶流一。以レ激繁レ釣。羅二屬三著綱一。弋激射也。宿宿鳥。
- 集疏
- 皇侃云。激繩也。以二小繩一係レ釣。而羅二列屬三著大繩一也。鄭玄注二周禮司弓矢一云。結二激於矢一謂二之矰一。矰高也。詩云。弋二鳬與一レ雁。司弓矢又云。田弋充二籠箙矢一。共二矰矢一。注云。籠竹箙也。矰矢不レ在レ箙者。爲二其相擾亂一。将レ用乃共レ之也。侃案鄭意。則激射是細繩係レ箭而射也。邢昜云。説文云。激生絲爲レ繩也。
- 案
- 釣不二必釋一。而孔言二一竿釣一者。釣與レ綱對。欲四以見三綱之爲二衆鉤釣一。故言二一竿釣一耳。綱義孔注皇疏盡レ之矣。但孔言注繁レ釣。皇疏係レ釣之釣。皆當レ爲レ鉤。字之誤也。蓋一竿釣。一擧只獲二一魚一。綱則細繩繁レ鉤。羅二列屬著於大繩一。一擧輒獲二數十尾一。今都下漁人所レ謂長繩者郎其遺法也。自下邢昜誤二解孔注羅字一爲中羅網上。後儒多襲二其謬一。者以レ綱爲二網字譌一。失之遠矣。弋繁二生絲於箭一。而活二結之一。又係二磻於絲末一。矢中レ鳥。則磻奮絲解。以纏二繞鳥翼一。弋加二之飛鳥一。若不レ施レ繳雖二能中一レ之。鳥帯レ矢而去。墜二於數百歩之外一。故必施レ繳也。必用二生絲一者。爲二其易一レ解也。漢書司遷傳。名家苛察繳繞。如淳云。繳繞猶纏繞一也。是弋絲名レ繳之義也。説文。宿止也。此宿謂レ集二於木一。弋加二飛鳥一。恒矢射二集鳥一。飛鳥難レ加。見レ加之鳥。有二薄命之分一。集鳥易レ中。然見レ人則驚擧。射レ之有下貪獲掩二不意一之嫌上。故弋焉而不レ射レ宿也。皇邢解レ射レ宿。爲夜射二棲鳥一。不レ知言レ弋以見二飛鳥一。言レ射レ宿以見二恒矢一。本以二互文一出レ之。其義甚明。且古禁二宵行一。春秋雖レ亂。其法猶存。觀柳下惠嫗二不レ逮レ門之女一可レ見矣。況鳥之夜棲。必擇二茂樹密林一。以避二他害一。蔭蘙難レ見。欲レ射レ之。必擧レ炬穿レ林。動爲人所二疑怪一。雖二孺堅庸夫一。猶不二敢爲一。而稱爲二聖人之美行一。有二此理一乎。可謂二不レ思甚一矣。其釣弋者。集注引二洪氏一云。孔子少貪賤。爲二養與一レ祭而爲レ之。是也。
- 朱注
- 綱以二大繩一屬レ網。絶レ流而漁者也。弋以二生絲一繁レ矢而射也。宿宿鳥。○洪氏曰。孔子少貪
page.78
- 賤爲二養與一レ祭。或不レ得レ已而釣弋。如二獵較一是也。然盡レ物取レ之。出二其不意一亦不レ意爲也。此可レ見二仁人之本心一矣。待レ物如レ此。待レ人可レ知。小者如レ此。大者可レ知。
子曰。蓋有ラン二不シテレ知ラ而作ルレ之ヲ者一。我ハ無キレ是也。
- 集解
- 包咸曰。時人有下穿鑒妄作二篇籍一者上。故云然。
多ク聞キ。擇ンデ二其善者ヲ一而從ヒレ之。多見テ而識ルスレ之ヲ。知ル之次也。
- 集解
- 孔安國曰。如レ此。次下於生二知之一者上也。
- 集疏
- 皇侃云。若因レ多レ所レ見。則識録也。多見不レ云レ擇レ善者。與レ上互文。亦從可レ知也。
- 案
- 知之次。與二不レ知而作レ之之一知同。皆謂レ知レ道。孔解知之次爲二生知一。失之。多聞擇レ其善者二而從レ之。多見而識二録之一。雖レ未レ能レ作。猶勝二夫不レ知而妄作者一。可三以爲二知レ道之次一也。邢本孔注。作三如レ此者次二於天生知一レ之。今從二皇本一。
- 朱注
- 不レ知而作。不レ知二其理一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二嘗妄作一。蓋亦謙辭。然亦可レ見二其無一レ所レ不レ知也。識記也。所レ從不レ可レ不レ擇。記則善悪皆當二存レ之以備二参考一。如レ此者。雖レ未レ能三實知二其理一。亦可三以次二於知レ之者一也。
互鄕難シ二與ニ言ヒ一。童子見ユ門人惑フ。
- 集解
- 鄭玄曰。互鄕鄕名也。其鄕人言語自專。不レ達二時義一。而有三童子來見二孔子一。門人怪一孔子見一レ之。
- 集疏
- 皇侃云。琳公曰。章首八字。通爲二一句一言此鄕有三一童子難二與言一耳。非二一鄕皆專惡一也。
子曰。與ス二其進ヲ一也。不レ與サ二其退ヲ一也。唯何ゾ甚シキヤ。
- 集解
- 孔安國曰。敎誨之道。與二其進一。不レ與二其退一。怪三我見二此童子一。惡レ惡一何甚。
人絜クシテレ己ヲ以進ム。與ス二其絜キヲ一也。不ルレ保タ二其往ルヲ一也。
- 集解
- 鄭玄白、往猶レ去也。人虚レ己自絜而來。當レ與其進一レ之。亦何能保二其去後之行一也。
- 集疏
- 皇侃云。往謂二己過之行一。言其既絜レ己。而猶進レ之。是興二其絜一也。而誰保二其往日之所一レ行邪。何須レ惡レ之也。顧歡曰。往謂二前日之行一也。鄭注云。去後
page.79
- 之行。亦謂二今日之前一。是已去之後也。伊藤源佐云。聖人待レ物之仁。猶天地之造二化萬物一。生者自生。殺者自殺。而生物之心。自無レ息二於其間一。何其大哉。孟子曰。往者不レ追。來者不レ拒。苟以二是心一至。斯受レ之而已矣。可レ謂下能發二夫子之道一而詔二之萬世一者上也。物茂卿云。邢疏朱注。皆以レ往爲二前日之義一。而保字不レ可二得而解一矣。
- 案
- 惠琳以二章八字一爲二一句一。其意謂。無下一郷之人皆難二與言一之理上。然風俗之移レ人。猶二鮑肆不一レ知レ臭。且難二與言一。擧二大略一而言レ之。不レ謂レ無下一人可二與語一者上也。惠棟以二互郷一爲二郷愿之屬一。云交互向レ人。其謬不レ足レ辨也。人栔レ己三句。説下與二其進一之意上。非レ有二闕文誤字一。以レ往爲二前日一。始二於顧歡一。而皇邢從レ之。皇又誣二鄭注一。爲三亦謂二今日之前一。然鄭明言。往猶レ去也。亦何能保二其去後之行一。其謂下童子見二孔子一卽去後之行上甚明。夫保任也。保任可二以言一レ後。不レ可二以言一レ前。如二未レ見以前之行一。雖二聖人一安能保二任之一。不レ言可レ知矣。此章之義。仁齋先生引二孟子一證二明之一。得レ之。孔子注一何甚也。皇本作二何一甚也一。一字解二唯字一。何一誤倒。今從二邢本一。鄭注當レ與二其進一レ之、邢本作レ當二與レ之進一。案舊本蓋作レ當レ與二其進一。皇本衍二之字一耳。
- 朱注
- 互郷郷名。其人習二於不善一。難二與言一レ善。惑者疑二夫子不一レ當レ見之也。」疑此章有三錯簡一。人潔至二往也一十四字。當レ在下與二其進一也之前上。潔脩治也。與許也。往前日也。言人潔レ己而來。但許二其能自潔一耳。固不レ能レ保二其前日所レ爲之善悪一也。但許二其進而來見一耳。非レ許三其卽退而爲二不善一也。蓋不レ追二其卽往一。不レ逆二其將來一。以二是心一至。斯受レ之耳。唯字上下。疑又有二闕文一。大抵亦不レ爲二已甚一之意。○程子曰。聖人待レ物之洪如レ此。
子曰。仁遠カラン乎哉ヤ。我欲セバレ仁。斯ニ仁至ル矣。
- 集解
- 包咸曰。仁道不レ遠。行之是。
- 集疏
- 皇侃云。世人不二肯行一レ仁。故孔子引レ之也。問言二仁道遠一乎也。言其不レ遠也。但行レ之由レ我。我行卽是。此非レ出レ自レ遠也。故云。我欲レ仁。而斯仁至也。
- 案
- 包注卽是。皇本作二則是至也一。然疏云。我行卽是。則其本原亦作二卽是一。今本衍耳。今從二
page.80
- 邢本一
- 朱注
- 仁者心之德。非レ在レ外也。放而不レ求。故有二以爲レ遠者一。反而求レ之。則帥レ此而在矣。夫豈遠哉。○程子曰。爲レ仁由レ己。欲レ之則至。何遠之有。
陳司敗問フ。詔公知レルレ禮乎。
- 集解
- 弘安國曰。司敗官名。陳大夫也。詔公魯詔公也。
- 集疏
- 刑昦云。文十一左傳云。楚子西曰。臣歸二死於司敗一也。杜注云。陳楚名二司寇一爲二司敗一也。
孔子封曰。知レリレ禮ヲ。孔子退ク。揖シテ二巫馬期ヲ一而進之。曰吾聞ク君子ハ不トレ黨セ。君子モ亦黨スル乎。君娶リ三於呉ニ一。爲リ二同姓一。謂二之ヲ呉孟子ト一。君ニシテ而知ラバレ禮ヲ。執不ンレ知ラレ禮ヲ。
- 集解
- 弘安國曰。巫馬期弟子也。名施。相助匿レ非曰レ黨。魯呉倶姫姓也。禮同姓不レ昏。而君娶レ呉。當レ稱二呉姫一。諱曰二孟子一也。
- 集疏
- 皇侃云。古人欲二相見前進一。皆先揖レ之也。陸德明云。娶本今作レ取。翟灝云。巫馬子名施。説文云。施貌斎樂施。鄭豊施。皆字子旗。皆字子旗。古人爲レ字。使下人聞二其字一而知中其名上。率多如レ此。此當二以レ旗爲一レ正。期字通借。
巫馬期以告グ。子曰。丘也幸ナリ。苟有レバレ過。人必知ルレ之。
- 集解
- 弘安國曰。以二司敗之言一告也。諱二國惡一禮也。聖人道弘。故受以爲レ過也。
- 案
- 弘注大夫下。詔公下。邢本無二也字一。經文作二孔子曰一。無二封字一。今従二皇本一。皇本官名下有二也字一。弘上有二智深二字一。今従二邢本一。又案。邢本注作二而君取一レ之。皇本作三而娶二呉之一。疏云。而詔公娶二其呉之女一。噱レ此。皇本注奮娶二呉之女一。今本誤二脱女字一。而呉之二字不レ可レ通。邢以二呉字一爲レ行。遂柵之耳。借無二別本レ一可證。今且作レ娶レ呉。仍存二其説於疏中一。
- 朱注
- 陳國名。司敗官名。皀司寇也。詔公魯君名稠。習二於威儀之節一。當時持爲レ知レ禮。故司敗以爲レ問。而孔子答レ之如レ此。巫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司敗揖而進レ之也。相助匿レ非日レ黨。
page.81
- 禮不レ娶二同性一。而魯與レ吳皆姫姓。謂二之吳孟子一者。諱レ之使下若二宋女孑姓者一然上。」孔子不レ可二自謂一レ諱二君之悪一。又不レ可下以レ娶二同姓一爲知レ禮。故愛以爲レ過而不レ辭。〇吳氏曰。魯蓋夫子父母之國。昭公魯之先君也。司敗又未三嘗顯言二其事一。而遽以レ知レ禮爲レ問。其對レ之宜レ如レ此也。及二司敗以爲一レ有レ 而夫子受以爲レ過。蓋夫子之盛徳。無レ所二不可一也。然其受以爲レ過也。亦不四正言三其所二以過一。初若下不レ知二孟子之事一者上。可三以爲二萬世之法一矣。
子與レ人歌ヒテ而善ケレバ。必使メテレ反テレ之。而後和スレ之ニ。
- 集解
- 何晏曰。樂ニ其善一。故使二重歌一。而後自和レ之也。
- 集疏
- 皇侃云。若下彼人歌善合二於雅頌一者上。則孔子欲三重聞二其音曲一。故必使二重歌一也。
- 案
- 注後字。也字。邢本倶無。今従二皇本一。
- 朱注
- 反復也。必使二復歌一者。欲下得二其詳一而取中其善上也。而後和レ之者。喜下得二其詳一而與中其善上也。此見下聖人氣象從容。誠意懇至。而其謙遜審密。不レ掩二人善一又如レ此。蓋一事之微。而衆善之集。有下不レ可勝 者上焉。讀者宜二詳味一レ之。
子曰。文莫ハ吾猶キレ人ノ也。
- 集解
- 何晏日。莫無也。文無者猶三俗言二文不一也。文不吾猶人者。言凡文皆不レ勝レ人也。
- 集疏
- 朱熹云。莫疑 猶レ人言不レ能レ過レ人。而尙可二以及一レ人。物茂卿云。升庵外集曰。晉書欒肇論語駁曰。燕齊謂二勉强一爲二文莫一。陣騤雜識云。方言侔莫强也。凡勞而勉。若下云二努力一者上。謂二之侔莫一。故文 勉也。
躬二行スル君子ヲ一。則吾未二之レテ有ラ一レ得ル。
- 集解
- 孔安國曰。身爲二君子一。己未レ能也。
- 案
- 毛奇齡。劉台拱亦引二二書一。說與レ物同。劉又云。說文忞强也。慔勉也。忞讀若レ旻。文莫卽忞慔假借字也。廣雅又云。文勉也。 勉密勿蠠沒。文莫。皆一聲之轉。文莫行二仁義一也。躬二行君子一由二仁義一行也。按文莫之解。欒肇發二其端一。諸儒成レ之。而劉氏文莫卽忞慔假借之說最精。其以二文莫一爲レ行二仁義一。以二躬行一爲下由二仁義一行上。亦至常不レ易當三以爲二此章正解一。
page.82
- 朱注
- 莫疑辭。猶レ人言不レ能レ過レ人。而尚可二以及一レ人。未二之有一レ得。則全未レ有レ得。皆自謙之辭。而足三以見二言行之難易緩急一。欲三人之勉二其實一也。◯謝氏曰。文雖二聖人一無レ不二與レ人同一。故不レ遜。能躬行二君子一。斯可二以入一レ聖。故不レ居。猶レ言二君子道者三。我無一レ能焉。
子曰。若キハ二聖ト與トノ一レ仁。則吾豈敢テセンヤ。
- 集解
- 孔安國曰。孔子謙。不三敢自名二仁聖一。
- 集疏
- 晁以道云。當時有下稱二夫子聖且仁一者上。以レ故夫子辭レ之。
抑モ爲シテレ之ヲ不レ厭ハ。誨ヘテレ人不ルハレ倦マ。則可キレ謂フ二云爾一已矣。公西華曰。正ニ唯シカリ。弟子不レ能レ學也。
- 集解
- 馬融曰。正如レ所レ言。弟子猶不レ能レ學。況仁聖乎。
- 集疏
- 皇侃云。爲之不猶レ學也。爲レ之不レ厭。謂下雖レ不四敢云三自有ニ仁聖一。而學ニ仁聖之道一不上レ厭也。物茂卿云。唯是也。是如レ是也。正唯如ニ後世政爾一。故馬融解以ニ正如一レ所レ言也。
- 案
- 徂徠蓋讀レ唯爲ニ犲濟河惟充州之惟一。惟又訓レ伊。鄭箋ニ毛詩一。轉レ伊爲レ是。故云。唯是也。竊謂唯應辭。猶レ言レ然。故後世有下重ニ然諾一之言上。可レ見ニ唯義與レ然通一。馬云。正如レ所レ言。蓋亦訓レ唯爲レ然耳。
- 朱注
- 此亦夫子之謙辭也。聖者大而化レ之。仁則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備也。爲レ之謂レ爲ニ仁聖之道一。誨レ人亦謂ニ以レ此教一レ人也。然不レ厭不レ倦。非ニ已有一レ之則不レ能。所ニ以弟子不一レ能レ學也。○晁氏曰。當時有下稱ニ夫子聖且仁一者上。以レ故夫子辭レ之。苟辭レ之而已焉。則無下以進ニ天下之材一。率中天下之善上。將下使三聖與レ仁爲ニ虛器一。而人終莫中能至上矣。故夫子雖レ不レ居ニ仁聖一。而必以ニ爲レ之不レ厭。誨レ人不一レ倦自處也。可レ謂ニ云爾一已矣者。無レ他之辭也。公西華仰而歎レ之。其亦深知ニ夫子之意一矣。
子疾ミテ病ス。子路請レ禱ラント。
- 集解
- 包咸曰。禱禱ニ請於鬼神一也。
- 集疏
- 皇侃云。疾甚曰レ病。孔子疾甚也。陸德明云。子疾一本云子疾病。皇本同。鄭本無ニ病字一。翟灝云。集解於ニ子罕篇一。始釋ニ病字一。則此有ニ病字一非。
子曰。有リレ諸コレヤ。
- 集解
- 周生烈曰。言有下此禱ニ請於鬼神一之事上乎。
子路對曰。有
page.83
- レ之。誄ニ曰。禱二爾ス于上下神祇ニ一。
- 集解
- 孔安國曰。子路失レ旨也。誄禱篇名也。
- 集疏
- 皇侃云。孔子言死生有レ命。不レ欲レ有レ禱。故反二問子路一。有二此禱請之事一乎。心不レ許也。天曰レ神。地曰レ祇。邢昺云。誄累也。累二功徳一以來レ福。子路失二孔子之旨一。故曰。有レ之。又引二禱篇之文一以對也。伊藤源佐云。誄古作レ讄。説文曰。禱也。累二功徳一以求レ福。尚書金縢之詞是也。爾當レ作レ祠。周禮曰。禱二祠于上下神祇一。物茂卿云。爾語辭。如下假ニ爾秦筮有一レ常之爾上。士喪禮。疾病。行二禱五祀一。子路所二以不レ引レ此而引一レ誄者。蓋此時孔子在二他邦一。而無レ家。故無二五祀可一レ禱也。翟灝云。周禮小宋伯禱二祠于上下神祇一。鄭康成注引三讄曰禱二爾于上下神祇一。又大祝作二六辭一。其六曰。誄。鄭注曰。誄謂下積二累生時徳行一。以錫中之命上。春秋傅孔子卒。哀公誄レ之。或曰。誄論語所レ謂誄曰禱二爾于上下神祇一。説文解字曰。讄禱也。論語云。讄曰。禱二爾于上下神祇一。按説文。玉篇。廣韻等。誄讄皆各爲レ訓。至三毛晃增二脩韻畧一。始言誄讄同。據二周禮小宋伯。大祝二注一。不レ同。大祝注直以二論語所一レ稱爲レ誄。是當二鄭氏時一。已兩文並傅。
- 子曰。丘之禱ルコト久シ矣。
- 集解
- 孔安國曰。孔子素行。合於神明一。故曰。丘之禱久矣。
- 集疏
- 欒肇云。案説者徒謂無二過可一レ謝。故止二子路之請一。不レ謂二上下神祇非一レ所レ宜レ禱也。在レ禮。天子祭二天地一。諸候祭二山川一。大夫奉二宋廟一。此禮祀典之常也。然則禱二爾于上下神祇一。乃天子禱二天地一之辭也。子路以三聖人動應二天命一。欲三假レ禮祈二福二靈一。孔子不レ許。直言絶レ之也。曰丘之禱久矣。此豈其辭乎。欲レ卒レ舊之辭也。自知レ無二過可一レ謝。而云二丘之禱久一。豈其辭乎。夫聖行レ無違。凡庸所レ知也。子路豈誣二夫子於神明一哉。以為祈レ福。自不二主以レ謝レ過爲一レ名也。若以三行合二神明一。無レ所二禱請一。是聖人無二禱請之禮一。夫知レ如レ是。則禮典之言棄。金縢之義廢矣。物茂卿云。上下天地也。唯天子祭二天地一。然禱與レ祭殊。如下號二泣于旻天子父母一。人窮呼上レ天。雖二士庶一。必有二禱レ天之禮一也。丘之禱久矣。是止二子路之禱一而安二慰其心一也。
- 案
- 誄當下從二説文及小宋伯注一作上レ讄。詳考二大祝職一。經文作誄。故注引下左傅哀公誄二孔子一事上證レ之。而其意未レ安。蓋謂死喪之事。喪祝掌レ之。大祝所レ掌。皆禱讓之事。而誄讄同音。疑二其當一レ爲
page.84
レ讄。故又引二論語一而證レ之。若二二書俱作一レ誄。左傳一證足矣。何須三再引二論語一。況小宗伯注引二論語一。明作二讄日一。同引二一章一。而讄誄岐出。二鄭必無二此粗謬一。是大祝注亦作二讄曰一甚明。令本作二誄日一者。後人依二誤本論語一改レ之耳。翟云。當二鄭氏時一。已兩文並傳。未二之思一也。爾訓レ女。爲下告二死者一之辭上。於二禱辭一未レ妥。故徂徠爲二語助一。然爾于連用。亦未レ見二其例一。此亦當下從二周禮一作上祠。小宗伯大祝二注作レ爾者。亦後人依二誤本論語一改レ之耳。否則二鄭當レ辨二祠爾之殊一。不二直引一レ之也。仁齋得レ之。孔安國日。孔子素行合二於神明一。故日。丘禱久矣。自二外人一言レ之洵然。謂下孔子以二此心一答中子路上。恐非二聖人卑謙自牧之意一。欒肇駁レ之是也。其混二禱祭一而一レ之。則亦失レ之。夫他人爲小レ己累二功德一以求レ福。不レ若一己自省レ過脩レ德以禱二于天一。故詩云。永言配レ命。自求二多福一。孔子之禱。蓋謂レ此耳。陸本無二病字一。翟以三子罕篇始注二病字二從レ之。然子路情レ禱。其疾不レ輕。有二病字一是也。皇本經禱下有二之宇一。注作二丘禱レ之久一矣。令從二邢本一。
朱注禱謂レ禱二於鬼神一。有レ諸問下有二此理一否上。誄者哀レ死而述二其行一之辭也。上下謂二天地一。天曰レ神。地日レ祇。禱者悔レ過遷レ善。以祈二神之佑一也。無二其理一則不二必禱一。旣日レ有レ之。則聖人未二嘗有一レ過。無二善可一レ遷。其素行固已合二於神明一。故日。丘之禱久矣。又士喪禮。疾病行二禱五祀一。蓋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下不レ能二自已一者上。初不下請二於病者一而後禱上也。故孔子之於二子路一。不二直拒一レ之。而但告以二無レ所レ事レ禱之意一。
子日。奢ナレバ則不遜儉ナレバ則固。與ハ其ノ不遜ナラン也。寧ロ固ナレ。
集解孔安國日。俱失レ之奢レ不レ如レ儉。奢則僭レ上。儉則不レ及レ禮耳。固陋也。
集疏邢昺云。孫順也。翟灝云。義疏本孫作レ遜阮元云。釋文出二不孫一云。音遜。桉依二說文一。當レ作レ愻。論語多假レ孫爲レ之。遜乃遜遁字。
案邢本無二耳字一。令從二皇本一。
朱注孫順也。固陋也。奢儉俱失レ中。而奢之害大。〇晁氏日。不レ得レ已而救二時之弊一也。
page.85
子曰。君子ハ坦ニ蕩蕩。小人ハ長ク戚戚。
- 集解
- 鄭玄曰。坦蕩蕩坦寛廣貌。長戚戚多二憂懼一。
- 集疏
- 皇侃云。坦蕩蕩心顔寛廣。無レ所二憂患一也。君子内省不レ疚故也。江熈云。小人馳二競於榮利一。耿二介於得喪一。故長爲二愁府一也。
- 案
- 君子知レ命。所レ逢而安。故其心平易。而貌寛廣。小人競レ榮求レ利。過失日多。故常抱二憂懼一。
- 朱注
- 坦平也。蕩蕩寛廣貌。程子曰。君子循レ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二於物一。故多二憂戚一。〇程子曰。君子坦蕩蕩。心廣體胖。
子溫ニシテ而厲。威ニシテ而不猛ケカラ。恭ニシテ而安。
- 集疏
- 皇侃云。温和順也。厲嚴也。陸德明云。一本子作二子曰一。厲作レ列。皇本作二君子一。按此章說二孔子德行一。依二此文一是。物茂卿云。温而厲。即レ之也温。聽二其言一厲。威而不レ猛。望レ之嚴然。翟灝云。依二釋文一。則皇侃本子作二子温而厲一。今所レ見侃義疏。但與二監本一同レ文。後子張篇君子有二三變一義疏曰。所三以前巻云二君子温而厲一也。可レ爲二其脫漏之確證一。
- 案
- 曰字君字皆衍。陸說是也。其義則徂徠得レ之。恭肅也。在レ貌曰レ恭。恭者不三敢縦二其體一。所レ憂在レ不レ安。聖人心與レ貌一。故恭而安。
- 朱注
- 厲嚴肅也。人之德性。本無不レ備。而氣質所レ賦。鮮レ有レ不レ偏。惟聖人全體渾然。陰陽合レ德。故其中和之氣。見二於容貌之間一者如レ此。門人熟察而詳記レ之。亦可レ見二其用レ心之密一矣。抑非下智足三以知二聖人一。而善言二德行一者上不レ能レ記。故程子以爲二曾子之言一。學者所レ宜二反復而玩一レ心也。